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简策的意思、简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简策的解释

[book] 古代连接成册的竹简。泛指书籍

详细解释

亦作“简筴”。即简册。由竹简编连而成。后指史籍、典籍。《管子·宙合》:“是故圣人著之简筴,传以告后进。”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口谈之实语,笔墨之餘跡,陈在简筴之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録也。” 宋 司马光 《进交趾献奇兽赋表》:“臣等谓宜命协律播之声歌,詔太史编之简策。”《金史·选举志一》:“前代立贤无方,如版筑之士,鼓刀之叟,垂光简策者不可胜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简策(jiǎn cè)是古代中国书写载体的统称,特指由竹简或木牍编连而成的书籍形式。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字形与本义


二、历史功能与文化意义

  1. 核心载体

    商周至汉代,简策是主要文献载体。如《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印证其历史地位 。

  2. 形制特征

    单简长度约23厘米(汉尺一尺),每简书写20-30字,编连后卷起存放,称为“一卷” 。

  3. 典籍代称

    “简策”后引申为典籍总称。《汉书·艺文志》载“迄孝武世,书缺简脱”,即以简策指代文献 。


三、现代释义与演变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4.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简策”是中国古代书籍的早期形式,特指用竹木简编连而成的册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简策由竹片(简)或木片(牍)制成,单独一片称“简”,多片编连成册后称“策”(同“册”)。它是造纸术普及前的主要书写载体,盛行于春秋至东汉时期。

  2. 结构与制作

    • 材料处理:竹木需经削制、刮平等工序,使其表面平整便于书写。
    • 编连方式:用麻绳或皮条将简串联,称为“编”,形成可卷收的册籍。
  3. 历史背景与用途

    • 作为先秦至汉代的主要文献载体,简策用于记录典籍、政令、史书等,如《管子·宙合》提到“著之简筴”,《文心雕龙》亦载“编以简策”。
    • 考古发现的实物多属战国至汉代,例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汉简等。
  4. 文化影响

    • 现代“册”字的起源即来自简策的编连形式。
    • 东汉造纸术后,简策逐渐被取代,但其形制影响了后世书籍的卷轴装帧。

简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形态,也是研究古代文字、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体现了早期文献载体的智慧与工艺。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马劳困背璚本部表木飙驶别径渤澥参决叱怪除鲠貂帽都噜短跑封建主瀵泉戈脚格力诡谰归轊狐突交集磈磊剌剌老赵菱形留蹛马鬣庖娲配甲坊鹏擒禽仪企业化染法忍害辱身桑野搔着痒处上丁上种搧惑绅冕神致收受衰齿耍嘴皮子抒气死丕丕随从溏泄条闻提缉脱袴晩出网瘾玩治威凌相复絃外之响虓帅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