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楔形文字的意思、楔形文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楔形文字的解释

[sphenogram;cuneiform writting] 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都使用过

详细解释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因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称。是西部 亚洲 的古代文字。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 美索不达米亚 南部 苏美尔 人所创造。后来 巴比伦 人、 亚述 人、 赫梯 人、 波斯 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楔形文字(Cuneiform)是人类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因其字符形似楔子而得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地区使用的一种文字,用芦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压刻成楔形笔画”【来源:《汉语大词典》"楔形文字"词条】。其核心特征与历史脉络如下:


一、定名与字形特征

楔形文字得名于其独特的书写形式——用削尖的芦苇杆在湿黏土板上按压出"▽"形笔画,组合成字符。这种笔画组合方式被称为“楔形”,汉字“楔”即指插入缝隙的三角形木片,形象概括了该文字的外形本质【来源:大英博物馆楔形文字介绍】。


二、起源与演变

  1. 苏美尔起源(约公元前3400年)

    现存最早的楔形文字出土于伊拉克乌鲁克遗址,由苏美尔人发明,初期为象形符号(如表“牛”),后逐渐抽象化【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苏美尔文明展】。

  2. 多语言适配

    阿卡德语、赫梯语、埃兰语等十余种古代语言均借用楔形符号体系,形成跨文明传播的书写范式。现存泥板文献中,约90%为阿卡德语文本【来源: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


三、结构体系

楔形文字属于“意音文字” 系统,兼具三类符号:


四、历史价值

最著名的楔形文字文献包括:


五、消亡与解读

公元前1世纪,楔形文字随波斯帝国衰落而失传。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森通过比对古波斯楔形文、埃兰文与阿卡德文的《贝希斯敦铭文》,首次破译该文字系统【来源:大英百科全书"楔形文字"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地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因笔画形状类似楔子或钉头而得名。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名称由来

  1. 词源:其名称源自拉丁语“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的组合,英语称为“cuneiform”,阿拉伯语称为“钉头文字”。
  2. 书写特征:文字笔画呈三角形线条,早期用芦苇秆或木棒刻写在湿泥板上,晒干或烤硬后保存,字形从直行书写逐渐演变为横行。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约公元前3400年由苏美尔人创造,最初为象形文字,后抽象化为表意和表音符号。
  2. 成熟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系统成熟,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主要文字,使用时间长达两千年。
  3. 多文明应用:被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不同语系民族采用,但符号体系逐渐统一为音节文字。

三、结构与功能演变

  1. 符号体系:早期以图像为主(如“眼+水”表示“哭”),后引入表音符号和限定性部首(如人名前加“倒三角形”标识性别)。
  2. 用途扩展:从记录账目逐渐扩展到法律、文学、宗教等领域,成为古代西亚文明的重要载体。

四、衰落与影响

约公元1世纪前后,楔形文字被字母文字取代,但其泥版文书为研究古代西亚历史提供了关键资料。目前已知的楔形文字符号从早期约1000个简化至后期约400个。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明的文字变体或泥版文献案例,可查阅相关考古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敖倪拔萃出羣榜簇辩证逻辑兵来将敌,水来土堰擦刮草体颤钦钦超鞚出布从恣大较刀勅对茬咄嗟立办仿行凤巢傅重拐角官槽憨诚函匦荷叶杯夹毂队监检僭礼解呈竭智尽力金像矜愚饰智捐宾客开山馗厨馈赂六铢龙驰虎骤轮蹄妙语如珠谬烂迷漾牛高马大旁舍飘香贫瘦铅刀迁善耆耇阙殆确实烿烿三尺雪沈尚书使轩衰老索价梭杼推穷驼骑威断小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