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马鬛”。1.马鬃。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松有两鬛、三鬛、七鬛者,言如马鬛形也。”《新唐书·叛臣传上·仆固怀恩》:“ 怀恩 至 渭水 ,无舟,抱马鬣以逸,收散卒还 河东 。” 宋 陆游 《秋郊有怀》诗之四:“永怀 桑乾河 ,夜渡拥马鬣。”
(2).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唐 李白 《上留田行》:“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宋 刘克庄 《沁园春》词:“嘆 苕溪 渔艇,幽人孤往; 雁山 马鬣,弔客谁径。” 清 顾炎武 《悼亡》诗之四:“ 贞姑 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清 赵翼 《顾晴沙于惠山立诗冢》诗:“又如 幽 燕 悯忠寺 ,马鬛一坎聚烈义。”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阡愧 瀧冈 表,忧增马鬣卑。”
“马鬣”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字面本义
指马颈部的长毛(即马鬃)。这一含义源于古人对马匹外貌特征的描述,如南朝任昉《述异记》提到松树形状“如马鬣形”,陆游诗中“抱马鬣以逸”也直接使用了该意象。
引申含义
代指坟墓的封土形状或坟墓本身。古代墓葬封土形似马鬃的隆起,故以“马鬣”借指墓地,如李白《上留田行》中“蓬科马鬣今已平”,刘克庄词中“雁山马鬣,吊客谁径”均为此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唐代以后逐渐分化出“坟墓”的隐喻义。现代汉语中更多保留其本义,而墓葬相关的引申义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全唐诗》等典籍。
《马鬣》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马的颈部两侧长着的毛发。它可以用来形容马的鬣毛或者比喻人的胡须、胡子。
《马鬣》的拆分部首是马(马字旁),它属于动物部首。《马鬣》的总笔画数为21画。
《马鬣》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它最早出现在《尔雅·释异》一书中。繁体字写作「馬鬣」,使用繁体字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马鬣》在古代一般写作「馬鬣」。而在金石文和篆刻字中,它的形态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1. 那匹漂亮的黑马的马鬣在风中飘舞。
2. 他长了一蓬胡子,像马鬣一样粗糙。
马鬣刀、鬣狗、马鬣蕨、鬣狗梦、鬣豹等。
马鬃、马毛、鬃发。
马洗、马毛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