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使的意思、安抚使的详细解释
安抚使的解释
官名。 隋 代曾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 唐 代前期派大臣巡视抚恤经过战争的地区或灾区,称安抚使。 宋 代为掌管一方军民两政之官,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州、知府兼任。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称安抚大使。 辽 金 元 称安抚使或安抚司,设在西南边远地区。 明 清 沿置,为武职土官。
词语分解
- 安的解释 安 ā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
网络扩展解释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设置的官职,其职能和职权范围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起源与隋唐时期
-
隋代
安抚使最早出现于隋代,称为“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主要职责是战时稳定军民。
-
唐代
唐代沿袭隋制,派遣大臣巡视战后地区或灾区,负责安抚民众、恢复秩序。此时的安抚使为临时差遣职务,事毕即罢。
二、宋代职能扩展
宋代安抚使职权显著扩大:
- 初期:作为特派官员处理天灾或边境战事,如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首设西川、峡路安抚使。
- 后期:逐渐成为常设地方军政长官,称“经略安抚使”,统管一路(相当于省级)的军民事务,多由知州、知府兼任,拥有“便宜行事”之权。
三、辽金元至明清
- 辽金元:在西南边远地区设安抚使或安抚司,职能与宋代类似,侧重边疆治理。
- 明清:沿袭为武职土官,多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属世袭地方官。
四、核心特点
- 职能演变:从临时军事职务发展为地方常设军政长官。
- 权力范围:宋代达到顶峰,兼具民政、军事管辖权,明清则局限于边疆武职。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如、6)。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安抚使》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负责安抚、安慰他人的人员或职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安(宀+女)抚(扌+巴)使(人+司)。
《安抚使》这个词源于汉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安撫使」。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是一位具有安抚使的才能的人。
相关的组词可以有:安抚、安慰、抚慰等。
近义词包括:抚慰者、安慰者、抚育者等。
反义词可以有:激怒者、愤怒者等。
希望这些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闇劣巴焦般比绷簧伯甸裁剂彻内彻外称锤楮先生凑四合六村律院攩众垛堞迩岁飞播非愚则诬弗及干马鬼里鬼固塞盍簪鸿雪胡越同舟江鲍叫呼剿击迦维金脉巾衍九门剧乐狂野兰戺老兵雷坛纚连默听盘担平殄剖腹产悄静乞嚯屈尊染家三尸赏音申孙十二金人实丕丕水湿思想性堂口坦露体象通门往初五官宪极小冯君喜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