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抚使的意思、安抚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抚使的解释

官名。 隋 代曾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 唐 代前期派大臣巡视抚恤经过战争的地区或灾区,称安抚使。 宋 代为掌管一方军民两政之官,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州、知府兼任。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称安抚大使。 辽 金 元 称安抚使或安抚司,设在西南边远地区。 明 清 沿置,为武职土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军政官职,主要设置于宋、元时期,负责特定区域的军民事务管理与稳定。其核心含义及职能如下:

一、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安抚使指宋代为镇抚地方而设置的军政长官,掌一路(相当于省级行政区)的兵民、治安、监察等事务,在战乱或边陲地区具有统兵权与行政裁决权。其职能类似于集军事统帅与行政长官于一身的地方大员。

二、历史沿革与职能

  1. 起源与设置

    安抚使始设于隋代,但制度化于宋代。北宋初期为应对地方动荡,临时派遣朝臣赴地方“安抚”军民,后逐渐固定为常设官职。如《宋史·职官志》载:“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率臣之任也。”

    来源:《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核心职责

    • 军事统辖:节制辖区军队,镇压叛乱、防御外敌。
    • 民政管理:赈灾济民、整顿吏治、审理刑狱。
    • 监察上报:监督地方官吏,奏报政务得失,如《文献通考》记其“察官吏之能否,行赏罚而惩劝”。

      来源:《文献通考·职官考》(中华书局影印本)

  3. 权限范围

    多设于边境或战略要地(如陕西、河北路),南宋时期职权扩大至南方诸路。元代沿用此职,但职能逐渐向行省制度过渡。

三、与相关官职的区别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宋会要辑稿·职官》:详载安抚使的委任程序、辖区划分及奏事规范。
  2. 《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大量安抚使调度军队、处置边务的实例。
  3. 《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安抚使司的沿革及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

    注:以上典籍可通过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版本查证。

安抚使作为中央管控地方的重要职官,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文制武”“军政合一”的管理逻辑,其职能演变与历史背景紧密关联,是研究宋元政治制度的关键切入点。

网络扩展解释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设置的官职,其职能和职权范围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起源与隋唐时期

  1. 隋代
    安抚使最早出现于隋代,称为“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主要职责是战时稳定军民。

  2. 唐代
    唐代沿袭隋制,派遣大臣巡视战后地区或灾区,负责安抚民众、恢复秩序。此时的安抚使为临时差遣职务,事毕即罢。


二、宋代职能扩展

宋代安抚使职权显著扩大:


三、辽金元至明清


四、核心特点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如、6)。

别人正在浏览...

彩塑畴人脣吻点金无术定本隄繇多子杜卫反语拂帚馆递固塞海棠鼾呼豪篇横三竪四艰剧翦理溅水家小接席季汉九纬酒胾峻格空谈快意款缝来者不拒凉炒麪练就历録灵图林下风致流佣鲁瓢碾砣拗句怒气軿轩骈肩累踵批难破甑不顾切花青蝇点璧期亲缺缺人杰地灵阮孚戎旅软簌簌三染使风探狱贴费慰恤稳足祥金乡居伭贶衔知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