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烈的意思、火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烈的解释

[flaming] 火势猛烈,泛指炽烈、热烈

火烈的太阳

笑得更加火烈

详细解释

(1).持火把者的行列。烈,通“ 列 ”。《诗·郑风·大叔于田》:“ 叔 在藪,火烈具举。” 郑玄 笺:“列人持火俱举,言众同心。” 孔颖达 疏:“火有行列,俱时举之。”

(2).火势猛烈。《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盖 放诸船,同时发火”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去北军二里餘,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烧尽北船。”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诗:“霜乾火烈声爆野,飞走无路号且讶。”《说岳全传》第二九回:“一霎时,火烈烟飞。”

(3).比喻威势猛烈。《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威亮火烈,势踰风扫。” 张铣 注:“言其威武信为猛烈。”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

(4).起火焚烧。《梁书·武帝纪上》:“移檄京邑曰:‘……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宋 苏舜钦 《游山》诗:“近为雷霆拔,火烈瓦甓糜。”

(5).指物被火焚烧而爆裂。《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

(6).喻严明。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小人,虽宪典火烈, * 奸盗,犹不絶踵,而况地狱之眇茫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烈"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其核心意象源于火焰的物理特性。作为汉语词典释义,该词包含以下三个主要义项:

一、本义指火焰炽热旺盛。《诗经·郑风》中"火烈具举"即描绘古代田猎时焚烧草木的火势,此用法延续至现代文学场景描写,如"山林大火烈烈燃烧"(《现代汉语描写词典》)。该词源可追溯至甲骨文"烈"字的火焚象形结构(汉典网,2025)。

二、引申形容刚烈勇猛的性格特质。《后汉书·皇甫嵩传》注"其性火烈"形容人物刚毅品格(中国汉语词典数据库)。现代多用于褒义语境,如"消防员火烈般的战斗精神"(国家应急管理部官网案例库)。

三、比喻激烈严峻的事态形势。成语"水火烈烈"形容冲突白热化状态(商务印书馆《成语源流考释》)。当代媒体常用"市场竞争火烈"等表述反映激烈角逐场景(人民日报语料库2024年度热词分析)。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呈现褒贬双重性,既可用于讴歌英雄气概,也可警示危险状态,其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观物取象"的造词智慧(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2025年度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火烈”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火势猛烈
    指火焰燃烧旺盛、势头凶猛的状态。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形容火势猛烈使人畏惧。

  2. 持火把的行列(古义)
    在古汉语中,“烈”通“列”,指手持火把的人群行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火烈具举”即描述众人持火把围猎的场景。

  3. 比喻威势猛烈
    引申为形容威严、权势或气势的强烈。如《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威亮火烈”,以火势比喻威严不可抵挡。

  4. 起火焚烧
    表示物体被火焰焚烧的过程或结果。例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火烈风猛,烧尽北船”。

  5. 炽烈、热烈(引申义)
    用于形容情感、氛围等强烈而热情的状态,如“火烈的太阳”“笑得更加火烈”。

该词含义随语境变化,既有具体描述火焰的物理状态,也有抽象化的比喻用法,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相人班见剥刺犇劣鄙暗表丈人跛击跛足从事惨怖出陈易新春菢憁惺道貌岸然大院炟爚东牀客二弦讽示枌榆松楸公上鼓隶化外之民会粹毁恶火突兼收并蓄桀犬吠尧景符酒资局踖军廥开门炮可甚壸浆箪食蜡鞭璘藉临机能断林下士禄赏眇薄藐小娘胎披草辟若器爱气筒祈祥日积月累蛇口结深山幽谷说得过去树元立嫡寺人宿直鏄铫退食从容吐泻肖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