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aming] 火勢猛烈,泛指熾烈、熱烈
火烈的太陽
笑得更加火烈
(1).持火把者的行列。烈,通“ 列 ”。《詩·鄭風·大叔于田》:“ 叔 在藪,火烈具舉。” 鄭玄 箋:“列人持火俱舉,言衆同心。” 孔穎達 疏:“火有行列,俱時舉之。”
(2).火勢猛烈。《左傳·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蓋 放諸船,同時發火”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燒盡北船。” 宋 蘇轼 《司竹監燒葦園》詩:“霜乾火烈聲爆野,飛走無路號且訝。”《說嶽全傳》第二九回:“一霎時,火烈煙飛。”
(3).比喻威勢猛烈。《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威亮火烈,勢踰風掃。” 張銑 注:“言其威武信為猛烈。”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競奮,火烈風掃。”
(4).起火焚燒。《梁書·武帝紀上》:“移檄京邑曰:‘……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宋 蘇舜欽 《遊山》詩:“近為雷霆拔,火烈瓦甓糜。”
(5).指物被火焚燒而爆裂。《後漢書·蔡邕傳》:“ 吳 人有燒桐以爨者, 邕 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
(6).喻嚴明。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至於小人,雖憲典火烈, * 奸盜,猶不絶踵,而況地獄之眇茫乎!”
“火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火勢猛烈
指火焰燃燒旺盛、勢頭兇猛的狀态。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形容火勢猛烈使人畏懼。
持火把的行列(古義)
在古漢語中,“烈”通“列”,指手持火把的人群行列。《詩經·鄭風·大叔于田》中“火烈具舉”即描述衆人持火把圍獵的場景。
比喻威勢猛烈
引申為形容威嚴、權勢或氣勢的強烈。如《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威亮火烈”,以火勢比喻威嚴不可抵擋。
起火焚燒
表示物體被火焰焚燒的過程或結果。例如《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火烈風猛,燒盡北船”。
熾烈、熱烈(引申義)
用于形容情感、氛圍等強烈而熱情的狀态,如“火烈的太陽”“笑得更加火烈”。
該詞含義隨語境變化,既有具體描述火焰的物理狀态,也有抽象化的比喻用法,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火烈》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火勢旺盛、燃燒強烈的意思。形容火焰高亢熾烈,具有強烈的熱量和光亮。
《火烈》兩個字分别由火字和烈字組成。
火:火字的部首是火,總共有4劃。
烈:烈字的部首是火,總共有10劃。
《火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中有“火烈烈的戲文”、“火烈烈世情”等描述。
《火烈》的繁體字為「火烈」。
在古代,火字的寫法也稍有不同,其古字形為“灬”,後來演變成現在的字形。烈字的古字形也有所變化,彎曲的火字上方加上撇、點和彎曲的折線,構成了烈字的古字形。
1. 夜幕降臨,篝火熊熊燃燒,照亮整個營地,火烈異常。
2. 他展示出的激情和決心讓人覺得他内心的火烈不可忽視。
3. 大火迅速蔓延,通過濃煙和火烈的燃燒聲,人們意識到了火災的嚴重性。
火焰、火紅、烈火、火爆、火力、火燒、燃燒、燃熱。
驕陽、熾熱、炎熱、灼熱、烈日、烈焰。
微弱、燃燒、寒冷、冰冷、寒冷、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