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汉书·儿宽传》:“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课下下曰殿。”《金史·循吏传·赵重福》:“岁饥,民煮卤为盐卖以给食,盐官往往杖杀之。 重福 曰:‘寧使课殿,不忍杀6*人。’”参见“ 课最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课殿汉语 快速查询。
“课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来源和用法区分:
基本含义
指古代朝廷对官员定期考核时,政绩评定最差的等级。例如《汉书·儿宽传》记载,官员因“负租课殿”面临免职。
历史依据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中描述官吏政绩考核制度,如“课殿当免”(因考核最差被免职)。
少数资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像在殿堂中上课一样刻苦学习”,并称出自《韩非子》。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与“课”字的“考核”“课程”多义性有关,需谨慎采用。
总结建议:
在历史或学术场景中,“课殿”通常指官吏考课的最差等级,建议优先参考《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若涉及文学比喻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课殿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祭祀、宗教仪式或文化活动中供奉神灵的场所。课殿一般是供奉神明或祖先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祈祷、献祭和进行宗教仪式。
课殿的构字成分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课”字的部首是讠(讠是“言”的变体),表示与言语有关的事物;“殿”字的部首是殳,表示与武器、宗庙有关的事物。
根据部首,可以拆分“课”的笔画为7画,拆分“殿”的笔画为11画。
课殿一词最早来源于古代汉族的宗教信仰,主要用于指代供奉神明和祖先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课殿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在繁体中,课殿的写法与简体一致。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一些不同。根据古代文字学家所研究的古代铭刻、书法作品和文献记载等,古时候“课殿”的写法可能不同于今天的形式。
1. 祭祖大典在课殿举行,全族人焚香祈福。
2. 学子们在课殿前献上自己的诗作,祈求学业进步。
1. 祭殿:用于祭祀、宗教仪式中供奉神明和祖先的建筑物。
2. 圣殿:指供奉神明或祭祀的庙宇。
3. 神殿:指供奉神灵的宗教建筑物。
1. 祠堂:供奉祖先或神明的场所。
2. 庙宇:供奉神灵的建筑物。
俗庙:指供奉民间神明或塑像的庙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