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汉书·儿宽传》:“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课下下曰殿。”《金史·循吏传·赵重福》:“岁饥,民煮卤为盐卖以给食,盐官往往杖杀之。 重福 曰:‘寧使课殿,不忍杀6*人。’”参见“ 课最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课殿汉语 快速查询。
课殿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中的专业术语,指官员在考课中被评定为末等。该词由"课"与"殿"复合构成:"课"特指古代对官吏政绩的考核,《说文解字》释"课"为"试也";"殿"在考课体系中表末位等级,《汉书·宣帝纪》注引如淳曰"殿,后也,课居后也"。
在宋代铨选制度中,课殿制度执行尤为严格。《宋史·职官志》记载,官员考课分三等九级,凡"居官谩惰、施设弗勤"者定为下下等,即课殿。北宋元丰改制后,课殿者将面临"夺俸一季,降职差遣"的处罚(《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明代《大明会典》规定,连续三年课殿者"削籍为民"。
该词常与"课最"对举使用,如《中国历史大辞典》收录的"殿最"条所述:"上功曰最,下功曰殿"。现代汉语中虽不再沿用此考核制度,但"殿军"等词语仍保留"殿"字的末位义项。
“课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来源和用法区分:
基本含义
指古代朝廷对官员定期考核时,政绩评定最差的等级。例如《汉书·儿宽传》记载,官员因“负租课殿”面临免职。
历史依据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中描述官吏政绩考核制度,如“课殿当免”(因考核最差被免职)。
少数资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像在殿堂中上课一样刻苦学习”,并称出自《韩非子》。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与“课”字的“考核”“课程”多义性有关,需谨慎采用。
总结建议:
在历史或学术场景中,“课殿”通常指官吏考课的最差等级,建议优先参考《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若涉及文学比喻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哀隐霸楚宝跗北际饼铛不祥之兆查抄超世绝俗瞋恚爨僰道日导体跕鸢镦宽甘眠隔碍贡媚国情孤筱海商洪源濩泚假吏见鞍思马接遇晶光寄生香集释稽式九投旧雨今雨倔佹嬾怠镣竈磨不开墓木男孩脑杓偏次平毁平星貔貅千秋金镜丧道散篆赦免生脸剩墨甚且释聃堂涂謟过腯肥頽俗亡书委形飨报消复遐夭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