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对的意思、婚对的详细解释
婚对的解释
婚配。《晋书·卫瓘传》:“ 武帝 敕 瓘 第四子 宣 尚 繁昌公主 , 瓘 自以诸生之胄,婚对微素,抗表固辞,不许。”《南齐书·刘瓛传》:“﹝ 刘瓛 ﹞年四十餘,未有婚对。”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女已长,婚对当及时,不宜缓也。”
词语分解
- 婚的解释 婚 ū 男女结为夫妇:结婚。新婚。已婚。婚姻。婚约。婚礼。婚变。婚娶。婚外恋。离婚。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 对的解释 对 (對)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对酒当歌。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坣 )。对峙。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专业解析
“婚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婚姻中的配偶关系或缔结婚姻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本义:配偶;婚姻对象
- 指婚姻关系中的另一方,即丈夫或妻子。例如:“择一良善之家为婚对。”(选择一户善良人家作为婚姻对象。)
- 强调婚姻双方的身份和关系。此义项直接点明“婚对”指代婚姻中的伴侣。
-
引申义:缔结婚姻;匹配成婚
- 指男女双方结成婚姻关系的行为或过程。例如:“两家门当户对,遂成婚对。”(两家社会地位相当,于是结为婚姻。)
- 此义项侧重于婚姻的建立和匹配过程,常与“门当户对”等观念相联系,强调双方在门第、地位等方面的相称性。
- 在古代文献中,此用法更为常见,常指为子女选择配偶、定亲或结婚。
用法特征:
- 书面语色彩: “婚对”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和一定的古雅意味,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如强调门第匹配时)。
- 侧重匹配: 该词隐含了对婚姻双方条件是否相称、匹配的关注。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汉语语文辞书之一,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其对“婚对”的释义明确包含上述“配偶”和“缔结婚姻”两个核心义项(具体页码略)。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最权威词典之一。其对“婚对”的释义虽可能较《汉语大词典》简略,但同样会收录其作为“配偶”或“婚配”的含义(具体页码略)。
- 古籍用例(佐证释义): 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对。’”(此处“婚对”指已定的婚约或配偶)。又如《晋书·王献之传》:“(郗昙)女道茂,亦工书,后为献之妻……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俄而卒于官。安僖皇后立,以后父追赠太宰。子嗣之,尚新安愍公主,无子。嗣之弟肃之,……子恢之,……子献之,……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初娶郗昙女,名道茂,后离婚。尚新安愍公主,无子。”(其中“离婚”即指解除与郗道茂的“婚对”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婚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指婚配、结亲,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婚对(hūn duì)指男女双方通过婚姻结为亲属关系,即“婚配”或“结亲”。例如:
- 《晋书·卫瓘传》提到,卫瓘因家族地位低微,认为与公主婚配不合适(“婚对微素,抗表固辞”)。
- 《南齐书·刘瓛传》记载刘瓛“年四十余,未有婚对”,即四十多岁仍未成婚。
2.语境与用法
-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强调婚姻的匹配性和礼仪性,如宋代《睽车志》中“婚对当及时”。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作为书面语出现。
3.相关成语与扩展
- 与“婚对”相关的成语包括“男婚女嫁”“新婚燕尔”等,均围绕婚姻主题。
- 需注意:古代“婚对”更注重家族门第和社会地位,与现代自由婚恋观念不同。
“婚对”是古代对婚姻缔结的正式表述,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南齐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边子鄙见残编断简漕河畅叫崇礼躭爱锭子油地域分工敦大多半阿世丰富多彩凤苑分另抚字催科干枢根值够瞧犷犷盥饰龟龙片甲和事草秽詈尖头椒花颂近目巨屦脍残炼锻连牵陵虐密洽木室挠弱拈度破鼓乱人捶鳍棘砌块凄凄秋容呿吸荣秀儒懦上尉的女儿善征神虵使料所及屎屁直流拾萤诗韵树欲静而风不止署字退谢妄心夏南孝幔子小整风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