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商鞅量的意思、商鞅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商鞅量的解释

战国 时 秦国 量器。青铜制。 秦孝公 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商鞅 变法时所造标准量器。铭文三十二字,容积为202.15毫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商鞅量,是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一种标准量器,由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监制并推行使用,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器物定义与形制

商鞅量又称“商鞅方升”,为青铜铸造的长方体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刻有铭文。其容积为一升(约合今200毫升),是秦国官方颁布的标准计量工具。器身铭文明确记载了铸造时间(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及监制者(大良造商鞅),具有法定效力。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商鞅量是商鞅变法的核心举措之一。为强化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公平,商鞅废除六国混乱的度量衡体系,推行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此量器用于征收赋税、交易粮食等,确保“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从制度上杜绝欺诈,增强国家治理效率与经济控制力。


三、文化价值与影响

  1. 度量衡统一的实证

    商鞅量是现存最早有铭文记载的国家标准量器,证明秦国率先实现度量衡制度化,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奠定基础。

  2. 法治精神的象征

    器身铭文强调“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壹为升”,以精准数值体现“法必明、令必行”的变法理念,成为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标志性文物。

  3. 科技史的重要遗存

    其铸造工艺与容积计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高超数学与工程水平,上海博物馆藏商鞅方升实测误差仅±0.5%,彰显古代标准化成就。


四、学术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商鞅量”词条释义,商务印书馆,1999年。
  2.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含实测数据及铭文拓片)。
  4. 上海博物馆官网:商鞅方升藏品档案(编号:Z00197)。

结语

商鞅量不仅是一个物理量具,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制度改革的物化象征,其“标准统一、法度严明”的核心思想,对后世政治经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被公认为中华文明演进的关键物证。

网络扩展解释

“商鞅量”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期间制造的标准量器,主要用于统一度量衡制度。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商鞅量是青铜制成的量器,铸造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作为商鞅变法中“平斗桶、权衡、丈尺”改革的重要实物证据。其铭文记载了容积为202.15毫升(部分网页写作2015毫升,但权威资料显示为202.15毫升,可能为排版错误)。

  2. 历史意义

    • 统一度量衡:通过标准化的量器规范交易,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管理。
    • 延续性:底部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表明其沿用至秦统一六国后,成为国家制度延续的象征。
  3. 文物现状
    商鞅量(又名“商鞅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4. 需注意的争议
    部分网页(如)将“商鞅量”解释为形容人智谋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历史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商鞅个人事迹的衍生联想,建议以实物定义为准。

商鞅量是战国至秦代度量衡制度改革的直接物证,具有重要考古与历史研究价值,其数据可参考上海博物馆官方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存傍午编牒敝膝步行酲醉尘宵齿轮传动吃糖舛文出群材刺蜜摧错大声敌台短功遁思多幸贰虑飞荣吠影吠声高勋割有乖言观众鬼狐缠后脚皇休花阴鹘打鹅昏话间隔号接援今来蠲使柯岩历精图治灵悟琳珉厘嫂名德重望馁而粘糊鹏鹪缥清普小谴告奇道裘敝金尽鹊印屈服热闹场容阅三师七证神领意得食蛤蜊史前顺答同化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