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汉书·王莽传下》“朝见挈茵舆行”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岂今之板舆而铺茵乎?”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李丞相特达》:“蹇驴村僕,不得与鸣珂武卫者较进……伺板舆出,拜於道左。” 清 魏源 《客怀》诗之六:“地平如板舆,天覆如穹庐。”
(2). 晋 潘岳 《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后因以代指官吏在任迎养父母之词。 唐 岑参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诗:“荣禄上及亲,之官随板舆。” 元 萨都剌 《题刘山长雪夜板舆图》诗:“板舆行乐处,鹤髮儘鬖鬖。人子谁无母, 刘 家独有男。” 清 黄宗羲 《工部郎中姜公夫人钱氏祔葬墓志铭》:“令子京兆 希辙 ,孝爱之德闻於天下,板舆所至,讌喜相从。”
“板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代步工具
指一种由人力抬行的木制交通工具,主要用于老人出行,类似于轿子。其名称中的“板”强调材质,“舆”则指代车轿类载具。
官吏迎养父母的代称
源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太夫人乃御板舆”的典故,后引申为官员在任期间接父母同住的雅称。例如唐代岑参诗句“之官随板舆”,即用此意。
别称与演变
该词在文献中也被写作“版舆”或“步舆”,含义相同。随着时代发展,其实际交通工具的功能逐渐淡化,文化象征意义更为突出。
注意语境差异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身体僵硬、行动迟缓”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建议结合上下文优先考虑前两种释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汉典网(来源)等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