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沪渎垒的意思、沪渎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沪渎垒的解释

古垒名。为 东晋 虞潭 、 袁山松 先后所筑。故址在今 上海市 旧 青浦镇 西, 宋 代已沦入江中。《晋书·虞潭传》:“又修 沪瀆垒 ,以防海抄,百姓赖之。”《晋书·孙恩传》:“ 吴国 内史 袁山松 筑 沪瀆垒 ,缘海备 恩 。” 清 吴伟业 《江上》诗:“江过 濡须 谁筑垒?潮通 沪瀆 总安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沪渎垒是古代上海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其名称源于地理特征与功能属性。"沪"指古代渔民用于捕鱼的竹栅(即"沪"的本义),"渎"为江河入海之水道,合称"沪渎"特指吴淞江下游入海口;"垒"即军事堡垒。该遗址是东吴名将虞潭、袁崧为抵御海寇相继修筑的江防要塞,见证了上海早期军事史与地名演变。

一、历史背景与功能

沪渎垒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由吴国内史虞潭主持修建。后于隆安四年(400年),吴郡太守袁崧增筑加固,形成"东、西二垒"的防御体系。其核心功能为扼守吴淞江咽喉,防御孙恩起义军从海路进犯,属六朝时期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江防节点。

二、地理定位与考古证据

遗址位于古吴淞江(今苏州河)下游入海处,据《上海通志》考订,其西垒约在今静安区西北部(近青龙镇),东垒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一带。2016年青浦青龙镇考古发现唐宋时期防御工事遗迹,佐证了该区域作为古代江防枢纽的地位。

三、文献记载与地名溯源

  1. 正史记载

    《晋书·孙恩传》明确记载袁崧"筑沪渎垒以拒孙恩",为最权威的史料依据。

  2. 方志传承

    南宋《云间志》称:"沪渎村,旧有东西二城",印证其军事聚落属性;清代嘉庆《上海县志》更将"沪渎垒"列为上海地名起源的关键实证。

  3. 文化符号意义

    "沪"作为上海简称,直接源于沪渎垒所代表的江海文化基因,2020年《上海地名志》修订版将其列为城市核心历史地名。

四、现代遗存与学术定论

今上海青浦区旧青浦镇(古青龙镇)仍存"沪渎村"地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考证认为该区域即西垒遗址辐射区。其历史价值于2019年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录,确认为长江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实物见证。


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沪渎垒是上海地区重要的古代军事遗址,其含义可从历史、地理、文化三个维度解析:

一、历史背景 沪渎垒是东晋时期(326-334年)由虞潭、袁山松先后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最初用于抵御倭寇入侵,后成为防御孙恩起义军的关键要塞。公元401年,吴郡太守袁山松在此与起义军交战中阵亡,城垒陷落。

二、地理特征

三、功能演变

现状与影响 该遗址现已无存,但作为上海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军事设施,其名称中的"沪"(古代捕鱼工具)成为上海简称的源头之一。2023年考古发现显示,遗址区域仍存有少量宋代以前的文化层堆积。

别人正在浏览...

挨倚宝鼎保留报说八千里路云和月比类逼越菜市口搀先侈俗愁吟出世出世间存货耽惑丹田电赴琱辒订阅锻接肥益覂驾附攀功错拱度管片回抱交舛即目纠论溘溘李宁琳琘马首欲东没官蒙子木屧木硬那落迦匹鸟频婆菓坯子皤腹破题儿第一遭阮妇孺泣三千八万铩羽而归菽乳童婚通览望海潮顽驽晚月未婚五色陆离献酢相维鞋帮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