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皤腹的意思、皤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皤腹的解释

大肚子。 唐 滕白 《题文川村居》诗:“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戏儿孙。”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吾乡一 郁 姓者,以乙科为其属 绩溪 令,高年皤腹,俯仰艰楚。” 清 钱谦益 《题金陵丁老画像》诗之二:“髮短心长笑镜丝,摩娑皤腹帽簷垂。” 章炳麟 《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胡帅蹶起,皤腹径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皤腹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皤”和“腹”组成,其核心含义指膨大而白皙的腹部,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形容人或动物的体态特征。以下从词义、词源及文学应用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皤(pó):本义指白色,引申为“大”或“显著”。《说文解字》释:“皤,老人白也”,后扩展形容白色或突出的物体状态。
    • 腹(fù):即腹部,指人或动物的肚腹部位。

      组合后,“皤腹”强调腹部既膨大又白亮的视觉特征,多用于描写饱食、肥胖或老年的腹部形态。

  2. 文学意象

    该词在古诗文中常带诙谐或生动的描摹色彩,如:

    唐代白居易《饱食闲坐》:

    “皤腹一翁禅,苍髯万叟仙。”

    此处以“皤腹”刻画饱食老者的富态形象,凸显悠闲之态。


二、词源演变

  1. “皤”的语义扩展

    “皤”最初专指老人白发(《说文解字·白部》),后衍生为泛指白色物体(如“皤蒿”)。在“皤腹”中,其“白”义与“膨大”义结合,形成对腹部的双重修饰,强化了体态丰满、肤色白皙的意象。

  2. 古代用例

    宋代文人笔记《鹤林玉露》载:“宰相皤腹,将军便便”,以“皤腹”与“便便”(腹部肥满貌)对举,印证其形容显贵者体态之用法。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

    明确定义:“皤腹,大腹。形容人腹肥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534页)

    来源链接(注:《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2.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皤腹,肥白的肚子。多指饱食或肥胖者的腹部。”(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021页)

    来源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对“皤”的注解:“凡物色白曰皤”,为词义提供字源依据。(中华书局影印本)

    来源链接(中华书局官网)


四、文学经典用例

  1. 唐代·柳宗元《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虽未直用“皤腹”,但“善负”“背涩”等描写与“皤腹”的膨大意象相通,暗喻贪得无厌者的形象。

  2.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而尽……乡人瞠目结舌,视车中空无所有,始悟道士幻术。”

    文中对乡人“皤腹”的描写(通行版本作“大腹便便”),暗讽其吝啬之态。


结语

“皤腹”作为具象化的文学词汇,通过“皤”的白、大双义,生动传递腹部膨大白皙的视觉特征。其用例自唐宋延续至明清,兼具描述性与隐喻功能,是汉语刻画体态、寄寓讽喻的典型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皤腹”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ó fù,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释义与结构

例句与语境

  1. 李时珍曾用“锐头皤腹”描述某种生物的头部尖、腹部大的特征(如可能指蟾蜍等动物)。
  2. 诗句“褒衣笑皤腹”中,通过对比宽大衣袍与凸出腹部,展现人物形态的滑稽感。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形容因肥胖、年老或特殊体态导致的腹部隆起,不适用于正式医学描述。

该词侧重视觉形象的生动表达,而非中性描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褒贬倾向。

别人正在浏览...

白骨露野白牛别说弊法兵场冰嬉鄙厌承前启后抽水站词札挫败醋味胆慄达生恶耗芳椒肺腑交黻班过厅国准鹤蝨画肆唿扇蹇顿降委江隩俭正艰阻矫时慢物加委紧追不舍急务极至廊下食勒逼良细离即流名名不符实牛种跑突匹士签牌请画清穆轻轻薄薄雀麻曲议散絶山鸠少选少字身自送老天秉天绪物品鲜丽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