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讙謡的意思、讙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讙謡的解释

犹歌谣。 汉 班固 《西都赋》:“采游童之讙謡,第从臣之嘉颂。” 唐 柳宗元 《太白山祠堂碑》:“野夫讙謡,钦圣信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讙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单字本义及古籍用例进行解析。依据权威辞书及文献,其释义如下:


一、单字释义

  1. 讙 (huān)

    • 本义:喧哗、喧闹。《说文解字·言部》:"讙,譁也。" 段玉裁注:"讙者,譁之甚也。"(《说文解字注》卷三)
    • 引申义:
      • 欢呼、喜悦。《礼记·乐记》:"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
      • 通"欢",表欢欣之情(《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页623)。
  2. 謡 (yáo)

    • 本义:民间歌谣,无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謡。" 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謡。"
    • 引申义:
      • 流传的谣言或虚构之辞。《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诼谓余以善淫。"(《汉语大词典》第11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页56)

二、合成词"讙謡"释义

"讙謡"为并列结构复合词,综合《汉语大词典》及古籍用例,其核心含义为:

指带有舆论传播性质的歌谣或喧哗议论,常隐含公众情绪的表达。


三、文化背景与应用

古代"讙謡"多与"采诗观风"制度相关:

周代设采诗官收集民间讙謡,以察民情。如《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卷三十)


参考文献

  1. 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
  3.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
  4. 班固(汉):《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5. 范晔(南朝宋):《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网络扩展解释

“讙謡”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属于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根据字义拆解和可能的语境推测,其含义可能如下:

  1. 字义解析:

    • 讙(huān):通常指喧哗、大声说话,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譁也”。
    • 謡(yáo):指歌谣、民间流传的短诗或未经证实的传言,如“民謡”“謡言”。
  2. 组合推测: 两字组合可能表示“喧闹的歌谣”或“带有议论性质的传言”,具体需结合古代文献用例进一步确认。例如:

    • 可能形容众人传唱、议论纷纷的场景。
    • 或指民间流传的带有争议性的歌谣。
  3. 使用建议: 由于缺乏权威典籍的直接例证(当前搜索结果未提供相关释义),若需精准解释,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纂》等专业辞书,或提供具体出处(如诗句、文献段落)以便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绪本训卞庄子苍黄翻覆苍秀常均察士輲车处所打嗝打甚么紧蠹横贩夫俗子给赏格术宫主骨咄禄洪大红蜡后间欢幸灰除呼头江珧柱嘉淑嗟痛酒鑪酒旗儁良跼蹄靠山裤脚狼望棱威令人齿冷龙袍骡军马上看花禖坛凝念呕家烹炰拳拳盛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社会性沈至梳栉私产制度肆掠探身讨讁跳搭头高頽波文刻窝头嫺习献言邪网协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