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察之士。《庄子·徐无鬼》:“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説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誶之事则不乐,皆囿於物者也。”《韩非子·八说》:“察士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令,夫民不尽察。”
(2).特指名辩家。《吕氏春秋·不屈》:“六曰察士以为得道则未也。虽然,其应物也,辞难穷矣。” 陈奇猷 校释:“察士者,指名辩家言也。”
察士,汉语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察士」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察士无凌谇之事」,指善于观察辨析的智者。东汉高诱注《淮南子》时释为「明察之士」,强调其洞见能力。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察」训为「覆审」,延伸出反复推究的认知特征。
二、语义流变
三、典源考辨 该词核心语义源自「察」的金文字形,象目察屋檐之形,本义为详审细究(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9)。与「辩士」「谋士」形成概念群,但侧重认知维度而非言辩或策略能力。王力《古代汉语》将其归入「认知类复合词」,体现古代对观察能力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汉语大词典》(1994)商务印书馆 《辞源修订本》(2009)商务印书馆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9)四川辞书出版社 王力《古代汉语》(1999)中华书局
“察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明察之士
指具有敏锐洞察力、善于观察分析的人。例如《庄子·徐无鬼》提到:“察士无凌誶之事则不乐”,强调这类人因明辨事理而追求逻辑严谨的讨论。
名辩家
特指古代擅长辩论、逻辑分析的思想家或学者。《吕氏春秋·不屈》中提及:“察士以为得道则未也”,暗示这类人重视言辞与思辨。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学术讨论中,现代较少使用。例如描述历史人物时,可用“察士”强调其明察秋毫或善辩的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庄子》《韩非子》等典籍原文。
败亲半上包剿镵针朝骖冲隆纯利聪睿黛痕蟺绪搭实帝勋蜉蝤攻苦食俭宫学公族韩哀横霓和事弘亮晦色嚼民假僞叽哩嘎啦惊惶不安锦瑟年华军实军需品闚寻老练粮秣列岳离害流庽马克思主义麻籸衲袍牛铎弄璋女戎贫油乔龙画虎宂肤上场诗哨口瘦俏疏瀹私用讨饭棒听说亭育童身土坝图版脱尾未成一篑文织五暴仙婢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