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鞭挞。《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按,《淮南子·时则训》作“毋笞掠”。
(2).亦作“ 肆略 ”。大肆抢劫。《宋史·高宗纪三》:“ 虔州 卫兵及乡兵相杀,纵火肆掠三日。” 明 李东阳 《明故亚中大夫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樊公墓碑铭》:“ 襄 邓 饥,流民肆掠,且万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初, 广州 以贼遽至,不及清野,故贼得肆略。”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东要抚》:“适 英 人以赂,故撤去四方炮臺之兵,肆掠於城外。”
“肆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其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
古代刑罚与暴力
原指鞭挞或暴尸示众,出自《礼记·月令》:“毋肆掠,止狱讼。”郑玄注:“肆,谓死刑暴尸也;掠,谓捶治人。”。此义项在现代已较少使用。
现代常用义
指猖狂抢劫、掠夺,强调行为的暴力性与规模性。如《宋史》载“纵火肆掠三日”,明代文献描述流民“肆掠且万数”。
需与“肆虐”(多指灾害、疾病蔓延)区分,二者均有“肆意”义,但“肆掠”侧重人为暴力掠夺,而“肆虐”侧重自然或抽象危害的扩散。
肆掠一词,意为放纵、野蛮地抢劫或掠夺。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肆(sì)和掠(lüè)。
肆(sì)是一个汉字,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左边是“四”字的上部,右边是“匕”字。在这个词中,肆表示放纵、任意的意思。
掠(lüè)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扌”部,右边是“京”字。扌是手的意思,而京字在这里起到声义相通的作用。掠表示抢劫、掠夺的意思。
肆掠这个词来源于古汉语,最早出现在《周易·离卦》中,用来形容火势猛烈,煽风点火的情景。后来,它的意义逐渐扩展,用来表示放纵、抢劫或掠夺的行为。
肆掠的繁体字为肆掠(jé),表示的意思与简体字相同,只是字形有所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肆掠的拆分没有变化,只是字形有所差异。例如,肆字可能会用“勹”代替“匕”,掠字的“扌”部分可能会更加简化。
1. 他肆掠村庄,抢走了所有财物。
2. 战争结束后,一群士兵肆掠了被占领的城市。
3. 这个贪官利用职权肆掠百姓的财产。
组词:肆情、掠夺、狂掠、疯狂掠夺。
近义词:抢劫、劫掠、抢夺、劫夺。
反义词:保护、捍卫、守护、拯救。
捱靠巴不得败家精吧女伯歌季舞波喳不当道唱言赤紫川湄垂绥刀槊点点第八鼎跱东倭耳食之论废举分岔凤尾鱼跟劲歌章关天函谷关桁杨刀锯好畤侯横览红丝石后相健鹘绞尽脑汁进退失措襟宇恺风夸诞剌剌烂熳利达六出花梦像面颔墓道疲老蚍蝣前辈穷日之力乞如愿奇纵曲儿曲胜上去生矿熟艾殊荣饕淫天篰讬旨诬胁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