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莆仙戏的意思、莆仙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莆仙戏的解释

[an opera in Fujian province]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定义及内涵进行解析:

一、定义与别称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发源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古称兴化府),因方言与地域特色得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现存传统剧目超5000个,保留大量宋元南戏元素。

二、历史起源

  1. 唐代奠基:源于唐代“百戏”,《景德传灯录》记载唐咸通年间(861年)莆田已有百戏表演。
  2. 宋代成型:南宋吸收杂剧、南戏元素形成“兴化杂剧”,刘克庄诗词中可见其演出盛况。
  3. 明清鼎盛:融合昆曲、弋阳腔等声腔,形成“兴化腔”,并随商贾传播至闽南、粤东等地。

三、艺术特色

  1. 唱腔音乐:以曲牌体“兴化腔”为核心,含1000多支曲牌、300多种锣鼓经,融合方言俚曲与佛曲法曲,唱法注重丹田气运用。
  2. 表演体系:保留傀儡戏动作如“牵步蛇”“扫地裙”,行当分“七子班”“八仙子弟”,科介动作与锣鼓节奏紧密结合。
  3. 方言特色:说白分“大白”(官话)与“小白”(莆仙方言),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四、文化地位与传承

  1. 活态遗产:现存8000多本传统剧本,包含55部宋元南戏古本如《张协状元》《王魁》等。
  2. 现代发展:现有近百个剧团,年演出超5万场,剧目曾赴法国、东南亚等地交流。

五、现状与影响

莆仙戏不仅是地方文化符号,更通过现代改编(如《踏伞行》)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其方言与表演体系成为研究宋元戏曲的重要活体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剧目细节或音乐结构,可查阅《莆仙戏曲史》或访问莆田市艺术研究所的官方资料库。

网络扩展解释二

《莆仙戏》的意思

《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市的一种地方戏曲,是莆田地区的特色文化艺术之一。该戏以莆仙山为背景,主要表演神仙、仙山、佛教传说等题材。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独特的地方色彩而闻名。

《莆仙戏》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莆仙戏》的拆分部首是草字头部首(艸)和山字头部首(山)。它的总笔画数是23。

《莆仙戏》的来源

《莆仙戏》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据传说,唐玄宗在位时,国师离奇消失,只留下一封信,信中写着:“我去找神仙了。”这封信落到了莆田的境内,随之而来的就是神奇的仙山和神仙传说。于是,以国师人物为核心的莆仙戏就诞生了。

《莆仙戏》的繁体字

《莆仙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蒲仙戲」。

《莆仙戏》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莆仙戏》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是「蒲仙戲」。

《莆仙戏》的例句

观看《莆仙戏》时,我仿佛置身神仙境界,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莆仙戏》的组词

莆仙戏学院、莆仙戏剧团、莆仙戏演员

《莆仙戏》的近义词

莆剧、仙戏、莆田戏

《莆仙戏》的反义词

非仙戏

别人正在浏览...

半合被创本待别帅鼻孔撩天尘下床罩存访黨助堕替恩怨枫树菌分日纲佐宫车晏驾馆议黉门客火煤子家醪戟盾结存箕帚之使髡祝黎幔利名客虑猜蛮横漫家慕舆弄态楩椁平移前所未知气管青门柳啓验渠冲人多势众三更半夜赏恤深信失策饰让收附首夏説白梳洗打扮太平花太祖铁矿石外部联系外典唯然文君司马文艺学物物交换枭才燮调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