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莆仙戏的意思、莆仙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莆仙戏的解释

[an opera in Fujian province]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莆仙戏,又称“兴化戏”,是中国福建省莆田市及周边地区(古称兴化府)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并结合权威资料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性质

莆仙戏是以莆田方言演唱的戏曲形式,属宋元南戏的重要支脉。其名称直接源于流行地域“莆田”和“仙游”两地的合称。表演上融合唱、念、做、打,音乐以“兴化腔”为主,伴奏乐器独特,如“笛管”(类似筚篥)、“砂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宗教神话,承载了闽中地区的文化记忆。

二、历史渊源

莆仙戏可追溯至唐代的百戏与傀儡戏,南宋时期南戏传入兴化地区后逐渐本土化。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形成“兴化戏”体系。1952年正式定名为“莆仙戏”。其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的曲牌(如【太子游四门】)和表演程式(如“傀儡介”模仿傀儡动作),被誉为“南戏活化石”。

三、艺术特征

  1. 音乐唱腔:采用“大题”“小题”分类的曲牌体,现存千余支曲牌。唱腔古朴典雅,保留“帮腔”形式。
  2. 表演程式:以“科步”为核心,如“蹀步”“摇步”等,受木偶戏影响显著,动作细腻且程式严谨。
  3. 角色行当:沿袭南戏“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角制,后发展为更细分的行当体系。

四、代表剧目与传承

经典剧目包括《张协状元》(现存最古老南戏剧本)、《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市莆仙戏一团、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等机构承担着保护与研究工作,通过传统剧目复排、青年演员培养延续其生命力。

五、现状与保护

当前莆仙戏面临方言萎缩、观众老龄化等挑战。政府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如莆仙大剧院)、数字化保存剧本曲谱、推动校园传承项目等措施加强保护。其艺术价值持续受到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见于《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等权威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莆仙戏专题(国家级非遗项目介绍)
  2. 莆田市人民政府官网·文化传承栏目(历史与保护政策)
  3. 《福建地方戏曲丛书·莆仙戏卷》(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编)
  4.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文化部主持编纂)

网络扩展解释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定义及内涵进行解析:

一、定义与别称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发源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古称兴化府),因方言与地域特色得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现存传统剧目超5000个,保留大量宋元南戏元素。

二、历史起源

  1. 唐代奠基:源于唐代“百戏”,《景德传灯录》记载唐咸通年间(861年)莆田已有百戏表演。
  2. 宋代成型:南宋吸收杂剧、南戏元素形成“兴化杂剧”,刘克庄诗词中可见其演出盛况。
  3. 明清鼎盛:融合昆曲、弋阳腔等声腔,形成“兴化腔”,并随商贾传播至闽南、粤东等地。

三、艺术特色

  1. 唱腔音乐:以曲牌体“兴化腔”为核心,含1000多支曲牌、300多种锣鼓经,融合方言俚曲与佛曲法曲,唱法注重丹田气运用。
  2. 表演体系:保留傀儡戏动作如“牵步蛇”“扫地裙”,行当分“七子班”“八仙子弟”,科介动作与锣鼓节奏紧密结合。
  3. 方言特色:说白分“大白”(官话)与“小白”(莆仙方言),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四、文化地位与传承

  1. 活态遗产:现存8000多本传统剧本,包含55部宋元南戏古本如《张协状元》《王魁》等。
  2. 现代发展:现有近百个剧团,年演出超5万场,剧目曾赴法国、东南亚等地交流。

五、现状与影响

莆仙戏不仅是地方文化符号,更通过现代改编(如《踏伞行》)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其方言与表演体系成为研究宋元戏曲的重要活体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剧目细节或音乐结构,可查阅《莆仙戏曲史》或访问莆田市艺术研究所的官方资料库。

别人正在浏览...

白沙堤白质抃贺常局逞娇呈美陈因痴雨舛张炊事班从义郎萃蔡啐饮打富济贫狄隶滴水成河钝朴讹字负带扶匐官茂祼器关西滚帐孤寺慧灯极爱焦思憍逸解籍近傒急手儁良开袠良谋粱肉流蔼美利岷汉蹑影逆信弄假妇人飘飒破执七横八竖秋半气象卫星全卦子生姿身无寸铁唰啦隋堤索知素秋渟渟僞蚕无辞无华诬奏下禄枭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