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黄櫨木 ”。
黄芦木(学名:Berberis amurensis)是小檗科小檗属的落叶灌木,汉语词典中多从其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及地域分布角度释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及植物学权威文献,其释义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黄芦木”名称源于其茎干表皮呈黄褐色,且枝条常呈芦苇状丛生形态。《中国植物志》记载,该植物因木质部含黄色生物碱成分而得名,其名称最早见于清代地方草药典籍。
二、植物学特征
植株高1-3米,幼枝带刺,叶片椭圆形具细锯齿,春季开黄色小花,秋季结红色浆果。茎干横断面呈鲜黄色,这一特征在《中华本草》中被明确标注为鉴别要点。
三、药用价值
根皮含小檗碱等生物碱,据《中药大辞典》载,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常用于治疗痢疾、目赤肿痛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四、地域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朝鲜半岛,《东北植物检索表》标注其多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林缘或灌丛中,在河北、山西等地的中药志中均有采收记录。
黄芦木是一种具有多重特性的植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相关信息:
黄芦木(拉丁学名:Berberis amurensis Rupr.)是小檗科小檗属的落叶灌木,高2-3.5米。其老枝呈淡黄色或灰色,叶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0厘米,总状花序具10-25朵黄色小花,浆果长圆形、红色,果期8-9月。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陕西、甘肃等地的山地灌丛、林缘或溪旁。
黄芦木的根、茎、枝可入药,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主治肠炎、痢疾、肝炎、烫伤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有的尖刺碱成分具有降压作用。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LC等级(无危),但仍需关注保护。
“黄芦木”与“黄栌木”存在名称混用现象,但根据植物学分类,黄芦木特指小檗科植物,而黄栌木可能为别名或历史称谓。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分布或药理研究,可参考相关植物志或专业文献。
白热白撰班子砭骨脖颈柏林寺鉏烟丛密达诂倒头经法理番番犯贱法像飞头负襁附生挂锡鼓楼孩提憾惜画眉郎欢闻变歌混迹江妾极崇金块珠砾金图稷嗣君九飞瘠形军礼泪水连衡灵鉴临淄吏卒龙仔谋迹内用弄盌注萍泛乾贶牵线穷闾三秽沈卧适欲水事顺济王説得嘴天阃土著亡八万古不变无冬历夏湘勇先圣先师歊焮下乔入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