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寺名。在 河北省 赵县 城内。始建于 汉 末。 隋 唐 年间为 观音院 , 金 元 时期改为 柏林禅院 。寺内原有大殿和彩色壁画,相传为 吴道子 真迹。 清 梁清标 《柏林寺观吴道子画水》诗:“ 柏林 画水已千秋,白日纵横沧海流。”
(2). 北京 著名古寺之一。在 北京 东城区东北角。建于 元 至正 七年(公元1347年), 明 清 两代均有修葺和增建, 清 康熙帝 曾题额“万古柏林”。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我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
柏林寺是中国佛教寺院名称,现存最著名的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的柏林寺。该寺始建于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胤禛主持扩建,为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寺院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维摩阁等,其中大雄宝殿采用庑殿顶规制,体现清代官式建筑特征。寺内曾保存清雍正年间刊刻的《龙藏经》木刻经板七万余块,是现存最完整的汉文大藏经雕版,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来源:国家图书馆官网)。
柏林寺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建筑群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北京市文物局官网)。寺院名称源自梵语,原指"修行者聚居的园林",后特指供奉佛像、举行法事的宗教场所。该寺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重点修缮的寺院,康熙帝曾题写"万古柏林"匾额(来源:《北京佛教史》)。当代柏林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同时,也承担着佛教文化研究与文物保护功能(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柏林寺是中国两处著名佛教寺庙的名称,分别位于河北省赵县和北京市东城区,具体解释如下:
历史沿革
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初名观音院,历经宋、金、元等朝代更名,元代定名柏林禅寺。唐代玄奘法师曾在此研习《成宝论》,晚唐禅宗高僧赵州从谂禅师在此弘法40年,形成“赵州门风”,以“吃茶去”等公案闻名。
文化地位
作为禅宗重要祖庭,曾为律宗道场,金元时期革律为禅,明清时期成为地方佛教管理中心。1988年由净慧老和尚主持复兴,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建筑与历史
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清多次重修,康熙帝题额“万古柏林”,属北京八大寺庙之一。现存清代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三路五进院落,保存唯一木刻《龙藏》经版。
保护与现状
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曾为北京图书馆善本馆,现为文化管理单位使用。
如需更详细历史事件或建筑特色,可参考来源网页(如中国宗教学术网、北京市文物局等)。
暗损拜纳白鹇步天采生折割长图蹙迫大吵大闹噉食滴滴答答犯不上访泊冯脩粪治副産物干理戈尔巴乔夫勾扰谷处寒房寒窭合合花束监工肩辇检素祭豆集束决事比慨诺肯堂口香糖媿畏良莠淆杂连朦带唬理咏丽正没行止迷没平白裒览乔忿泉货曲中三兔穴山高月小烧灰石龛式昭水旦数奇不偶四耗九丑死契同车脱离编队瓮头香先德向早萧曹避席枭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