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卒的意思、吏卒的详细解释
吏卒的解释
(1).官兵。《孙子·地形》:“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下》:“又东涇 汉武帝 茂陵 南……《汉武帝故事》曰:‘帝崩后见形,谓陵令 薛平 曰:吾虽失势,犹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剑乎?’”
(2).指胥吏与衙役。《史记·滑稽列传》:“﹝ 西门豹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 河 中。”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
词语分解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卒的解释 卒 ú 兵:士卒。小卒。兵卒。 旧称差役:走卒。 死亡:病卒。生卒年月。 完毕,终了:卒岁(度过一年)。卒业(毕业)。 终于:卒胜敌军。 兵殁亡生 卒 ù ㄘㄨˋ 同“猝”。 兵殁亡生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吏卒是由"吏"和"卒"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特指古代官府中的基层公务人员群体。从构词法分析,"吏"指代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说文解字》释为"治人者也",主要指低于官员的办事人员;"卒"原指穿赤色衣服的隶役,《玉篇》载"卒,隶人也",后泛指官署差役。
该词的历史演变呈现三个特征:
- 职级分层:汉代郡县制下"卒"分更卒(轮换差役)、正卒(常备役)两级,《汉书·食货志》记载"吏卒皆给官廪"
- 职能分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吏卒群体细化为令史、书令史、掌固等不同职守
- 身份界定:宋代《吏部条法》明确规定"吏卒不得着绢绸",通过服饰制度强化身份标识
现代汉语中,"吏卒"作为历史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解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古代书面语"。需注意该词与现代"公务员"概念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属于人身依附关系下的差役制度,后者则是依法履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网络扩展解释
“吏卒”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官兵:指官员与士兵的统称,常见于军事语境。例如《孙子·地形》提到“吏卒无常,陈兵纵横”,强调军队管理混乱的状态。
- 胥吏与衙役:指地方官府中的低级官吏和差役。如《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此处“吏卒”即执行命令的基层人员。
二、词源与演变
- “吏”:本义为“治人者”,汉以后多指低级官员或官府办事人员,如《说文解字》释“吏,治人者也”。
- “卒”:原指士兵,后延伸为衙役等执行具体事务的人员。
- 组合后,“吏卒”既可指军事编制中的官兵,也可泛指官府中上下级协作的群体。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 历史文献:如《史记·项羽本纪》描述秦军投降后“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反映军队中的官兵关系。
- 成语与俗语:如“吏卒增培,租调岁减”批评官僚体系臃肿(见例句)。
- 文化隐喻:常象征等级制度中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协作或矛盾。
四、近义与关联概念
总结来看,“吏卒”在不同语境中既可特指军事或行政系统中的具体角色,也可抽象为上下级关系的代称,需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苞括北寒带猋拉逼桚播琴补苴驰骑俶祜楚薮从直大生点饥定局蠹国嚼民二簋发花烦燠法仗附缘耗羡惶愧谎皮匠呼天葭墙浃堂机场计臣静修几宜开花结实恐栗魁蠹籁钥两善令爱林狖隆美蒙幼邈若山河魔魅难受泥坂齧杀旗鼓相当气咻咻骑羊蛆皮日体生石膏省劄书簏熟玩唆拨梭鱼条件啼咽外补巍然耸立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