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明的识见。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英英 文若 ,灵鉴洞照,应变知微,探賾赏要。”《旧唐书·李德裕传》:“然臣窃念拔自先圣,偏荷宠光,若不爱君以忠,则是上负灵鉴。”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呵,我的先王,你的灵鉴不昧,请你谴责我!”
(2).犹灵应。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战主国》:“邻此復有 慈氏菩萨 像,形量虽小,威神嶷然,灵鉴潜通,奇迹间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以为 世亲菩萨 及 师子觉 流转恶趣,遂无灵鉴。”
“灵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古典文献和现代释义两个维度综合理解:
英明的识见
指卓越的洞察力和智慧,常用于形容人的明智判断。例如:
灵应(神灵的应验)
多用于宗教或文学语境,指神明对祈愿的回应。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灵鉴是一个汉字词语,一般用作名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它可以指代一种洞察力、鉴别能力或者判断能力。同时,灵鉴也可以被用来形容像镜子一样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
灵鉴的部首是火(huǒ)字旁,笔画数为17划。
灵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豳风·七月》中:“火炙兮济洸,灵鉴兮符蓍。”意为火焰涌动,神奇的灵光能照亮一切。
在繁体字中,灵鉴仍然保持为「靈鑒」。
古时候,灵鉴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以《说文解字》为例,其中将灵鉴写作「盈鹾」,意为满溢的光辉。
1.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仿佛是一面犀利的灵鉴,能够洞察一切。
2. 记者们的工作就是把事实展现给公众,他们是观察事件的灵鉴。
- 灵感:突发的思路或者创意。
- 灵巧:机智、聪明。
- 灵气:神奇的气息或者能量。
- 慧眼:聪明的眼睛,形容能够洞察一切的眼睛。
- 眼力:指看东西的能力。
- 迟钝:指认识能力或者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缓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