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鸟名。《商君书·画策》:“黄鵠之飞,一举千里。”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鵠,锦缆牙檣起白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一个将青蛾来燎火,且过眼前;一个见黄鵠而关弓,不知背后。”
(2).比喻高才贤士。《文选·屈原<卜居>》:“寧与黄鵠比翼乎?将与鸡鶩争食乎?” 刘良 注:“黄鵠,喻逸士也。”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黄鵠据其高,众鸟接其卑。”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沆 曰:“黄鵠谓 元稹 、 李绅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六:“失藪哀鸿叫,摶空黄鵠劳。”
(3).指 汉高祖 刘邦 所作《鸿鹄歌》。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汉高帝 ﹞虽飢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辞致之,以为羽翼,便敬德矫情,惜其大者,发《黄鵠》之悲歌,杜婉妾之覦覬,其珍贤贵隐,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愿歌《黄鵠》三千岁,移得金茎五百年。”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加以《大风》、《黄鵠》、《落叶哀蝉》,或步燕歌,或循骚旨,无詔伶人,自成絶调。”
(4). 汉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所作之歌。《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悲愁,自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鵠兮归故乡。’”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 太和公主 居处不同,情义久絶,懐土多畏,亟闻《黄鵠》之歌,失位自伤,寧免緑衣之叹,念其羈苦,常軫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门》诗:“公主歌《黄鵠》,君王指白日。”后以“黄鵠”指离乡的游子。 明 高启 《甪里村》诗:“紫芝日已老,黄鵠何时还?”
(5).据 汉 刘向 《列女传》载: 鲁 陶婴 少寡, 鲁 人闻其义,将求焉。 婴 闻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黄鵠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后指妇女的守节不嫁和空闺寂寞。 明 汪廷讷 《种玉记·互醋》:“我流落边关,若不回时只恐你终啣黄鵠哀。泪空垂,冷落鸳幃日易西。” 清 陈维崧 《麦秀两岐·为周贞女题词》词:“既许驱金犊,便合歌《黄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早岁吟《黄鵠》,颠连四十春,怀贞心比铁,完节鬢如银。”
(6).山名。参见“ 黄鵠山 ”。
黄鹄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鸟类名称 黄鹄在古代文献中多指代大型候鸟,具体物种存在不同观点。《说文解字》释为“鸿鹄”,即现代所称的天鹅(《汉语动物命名考释·鸟部》)。其生物学特征表现为体形修长、羽毛洁白,常见于湿地环境,具有迁徙特性。《楚辞·卜居》中“宁与黄鹄比翼乎”即取其高飞意象,象征超脱凡俗的精神追求。
二、地理名称 湖北武昌蛇山古称黄鹄山,《水经注·江水》记载:“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此处因山形似鹄颈得名。山顶建有始建于三国的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诗句使该地名蜚声文坛。
三、历史人物代称 汉代有封号“黄鹄”的特殊用例,《汉书·张敞传》载:宣帝时京兆尹张敞因罪被免,其妻自喻“黄鹄歌”以明志,后世遂以“黄鹄”喻指节妇,此典故被收录于《乐府诗集》。
四、文学意象 作为经典文学意象,黄鹄承载着三重象征:
“黄鹄”一词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学及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一、本义指鸟类
“黄鹄”即天鹅或鸿鹄,是一种大型水禽,象征高飞远举。如《商君书》提到“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杜甫诗中也有“珠帘绣柱围黄鹄”的描写。其名称中“黄”指羽毛颜色,“鹄”为天鹅的别称。
二、比喻高才贤士
在文学中常以黄鹄喻指品德高尚、才能卓越之人。例如《卜居》中“宁与黄鹄比翼”暗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贤士,韩愈诗句“黄鹄据其高”则借鸟喻人,指代杰出之士。
三、文化典故与延伸含义
四、其他特殊用法
偶指地名(如山西黄鹄山)或近代轮船名,但此类用法较为罕见。
“黄鹄”核心含义围绕鸟类本义与人才比喻展开,兼具文学意象与历史典故,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百死一生保险盒不絶如发残酒谄害硩蔟氏大好河山丹裳彫梁弟晜丁丁光光归茔行话黑月桦皮脸花叶胡福晦昧礁峣积德街官金阊亭颈嗓津津乐道跨涉连宵醴辞利末篱喧龙门二十品楼护镂心刻骨鸾凤友脉脉相通秾桃鹏衢平面视前途无量起拜清水冷灶脐脂自照劝耕戎马生郊山夫埏垓稍微省略守政擡估跳茅山透井图典违俗武牢校补消坏校数小有洞械索解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