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黑月的意思、黑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黑月的解释

即黑分。《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又法黑月八日夜,於寒林中取 母耶摩奴沙 坐其上,念诵满一万徧,彼 摩奴沙 即动耳。”《云笈七籤》卷六三:“经曰:十五日前为白月,阳符火木用事;后十五日为黑月,阴符金水用事。” 宋 苏轼 《留别蹇道士拱辰》诗:“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参见“ 黑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黑月在汉语中主要有三重含义,分别对应天文学、宗教文化及文学象征领域,以下为详细释义:


一、天文学概念

指农历月末至月初无月光的时段,即“朔晦之日”。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背光面朝向地球,肉眼不可见月相。该定义源自古代历法观测,《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黑月,谓月晦而无光也。”详见《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12卷第108页。

科学依据:

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晦日)至初一日(朔日),月球运行轨道使其完全隐没于日光中,形成“黑月期”。此现象与“新月”周期相关,是农历朔望月的自然阶段。


二、宗教文化术语

在佛教与印度教中,“黑月”(梵文Krishna Paksha)特指阴历下半月(满月后至新月前),象征消退与反思周期。


三、文学象征意义

在诗歌与文学中,“黑月”隐喻绝望、隐秘或未解之谜。例如: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此处“黑暗”与“黑月”意象相通,象征孤独与精神困境。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2. 《中国天文历法史》,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 《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4. 《文学象征词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注:因古籍及专业辞书无公开电子资源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纸质/授权电子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黑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基本词义

黑月(拼音:hēi yuè)源自梵语概念,指农历每月的后十五天,即“黑分”(与“白月”相对)。在佛教及古印度历法中,这期间被认为与阴性、收敛的能量相关,常用于宗教仪式或占星术的记载。

二、宗教与历法背景

  1. 宗教典籍中的定义
    如《云笈七籤》记载:“十五日前为白月,阳符火木用事;后十五日为黑月,阴符金水用事”,说明其与阴阳五行理论相关联。
  2. 仪式应用
    佛教文献《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提到“黑月八日夜”进行特定仪式,强调其在宗教实践中的时间节点意义。

三、文学与虚构用法

  1. 象征性表达
    苏轼诗句“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将其用于比喻浑浊环境中的清明本质。
  2. 虚构地名或意象
    如造句示例中的“黑月岭”“黑月岛”等,多见于小说或诗歌,作为神秘或危险之地的代称。

四、影视作品名称

《黑月》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惊悚电影,讲述因爱生恨、涉及邪术的故事,与词语本身含义无直接关联。


该词核心含义为历法中的特定时段,后衍生出宗教、文学等领域的象征意义。实际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马津不声不响插柳长袂骋效尘梦尘物侈纵虫蛾抽奬辍舂错磨道同契合断死顿备飞窜风车云马風樂复又告语呵斥厚貌深辞缋画徼驳经幢惊劫祲寻九城陌军服可愿空门友筐筥兰麝勒戒灵隐寺垆肆脉色面茶明悉密云淰淰鬡须平水期铺翠销金奇恒欺生裙花善道绳劾神州甩笔头子顺流而下耸切桃花春水头达诬诉遐愤衔橛之变现快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