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牢关 之简称。 唐 人避 唐高祖 之祖 李虎 讳,改“虎”为“武”。 唐 孟郊 《上河阳李大夫》诗:“ 武牢 鏁天关, 河 桥纽地机。” 唐 雍陶 《河阴新城》诗:“自有此来当 汴口 , 武牢 何用锁风烟。” 唐 柳宗元 《战武牢》诗:“战 武牢 ,动 河 朔。”
“武牢”是历史上对“虎牢关”的别称,源于唐代的避讳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避讳背景
唐代因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将“虎”字改为“武”或“兽”。因此,“虎牢关”在唐代文献中常写作“武牢关”,如柳宗元《战武牢》中“战武牢,动河朔”即指此地。
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地处洛阳以东、黄河以南,因地形险要,自古为军事重镇。《穆天子传》记载其原名“虎牢”,因周穆王在此圈养猛虎得名。
名称演变
“武牢”是唐代避讳制度下的产物,特指虎牢关,其名称变化反映了古代礼制与历史地理的关联。需注意,现代提及此地时多使用原名“虎牢关”。
《武牢》是一个汉字词语,其含义为束缚、限制、禁锢或监禁。
武牢的部首是歹(dǎi),其中,“歹”是一个常见的偏旁部首。笔画数为12画。
《武牢》的来源较为模糊,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
《武牢》的繁体字为「武牢」,是在简体字的基础上进行了繁体化处理。
据研究,古时候对于《武牢》这个词的写法并无明确的记录。
1. 他因为犯罪被判了十年的武牢。
2. 这个社会存在许多对个人自由的武牢。
锁武、牢狱、宵禁
束缚、拘束、禁锢
解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