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司的意思、衮司的详细解释
衮司的解释
指三公的职位。《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今之尚书令,古之冢宰,虽秩轻於衮司,而任隆於百辟。” 李善 注:“衮司,三公也。”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太尉扬州牧表》:“去勋捨德,寧班衮司之上。”
词语分解
- 衮的解释 衮 ǔ 古代君王等的礼服:衮服。衮衣。衮冕。华衮(色彩绚丽的官服)。 笔画数:; 部首:衣; 笔顺编号:
- 司的解释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
网络扩展解释
“衮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官职,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1.基本词义
- 衮司指“三公”的职位,即古代朝廷中最高级别的官职。三公在不同朝代所指官职略有差异,通常包括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马、司空等。
2.词源与文献出处
-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今之尚书令,古之冢宰,虽秩轻于衮司,而任隆于百辟。”李善注:“衮司,三公也。”。
- 南朝梁江淹《萧拜太尉扬州牧表》中也有类似用法:“去勋捨德,寧班衮司之上。”。
3.结构与用法
- 结构:衮(上下结构)+ 司(半包围结构),属合成词。
- 语境:多用于古代公文、碑文或正式文献中,强调官职的尊贵与责任重大。例如“任隆于百辟”即指职责高于百官。
4.历史演变
- 随着官制变化,“三公”逐渐虚衔化,但“衮司”仍作为对高位官职的雅称,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记载中。
5.总结
“衮司”是古代对三公职位的代称,体现了传统官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其用法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现代已不再使用,但可通过相关典籍了解其历史背景。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文选》及李善注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