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署;官设机构。 宋 王禹偁 《送朱九龄》诗:“ 鄱阳 古名郡,赤金流山谷。每岁鼓钱刀,从来设官局。”
(2).指官府中的公事。《宋史·李继和传》:“且守边之臣,内忧家属之窘匱,外忧姦邪之憎毁。忧家则思为不廉,忧身则思为退迹,思不廉则官局不治,思退迹则庶事无心。” 宋 梅尧臣 《刘八饮将散分得非休沐不得会》诗:“君非休沐时,兹会岂能得!我无官局縈,幸尔预欢适。”
"官局"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由官府设立、掌管并经营的机构或部门。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如宋代"市易务"(后改称"市易局"),负责市场贸易管理(来源:《宋史·职官志》)。
清代"江南织造局"专司宫廷丝织品生产(来源:中华书局《清代宫廷生活》)。
晚清"同文馆"、"广方言馆"附设译书局,统称"官书局"(来源: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
"官局"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已少用,其职能可对应:
例证:台湾地区仍保留"邮政总局"等名称,延续旧制称谓(来源:《台湾省通志·政事志》)。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437页定义:
"官局:官府设立的机构。"
《明史·食货志》载:
"景泰时,设官局铸钱。"
指明代官方设立的铸币机构(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
"官局"本质是封建时期官府主导的职能机构,兼具行政管控与经济垄断性质,其形态随时代演变,部分功能由现代政府机关或国企承接。需注意该词属历史词汇,当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
“官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官署或官方机构
指政府设立的行政机构或部门,负责政策制定、法规执行及公共事务管理。例如宋代王禹偁诗中提到的“从来设官局”,即指地方官府设立的行政机构()。
官府中的公事
泛指与官府职责相关的公务活动,如《宋史·李继和传》中“官局不治”即指官员因私心影响公务处理()。
历史用例
宋代文献中常见该词,如王禹偁《送朱九龄》描述鄱阳郡通过设立官局管理矿产,体现其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梅尧臣的诗句则用“官局萦”表达公务缠身的状态()。
职能与意义
官局不仅是权力执行单位,还承担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等职责()。其存在强化了古代官僚体系的结构化运作。
“官局”既可指代实体行政机构,也可抽象为公务范畴,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或宋代诗文等古籍()。
鞍马之劳安所案奏白鹿原宝倌罢收陂僻本钱边劳壁藏不干不净鉏鹤从犯大教德政碑雕胡饭钓濑泛宅浮家讽胁贯蝨孤悴洪恩鍧鍧候气蕙折兰摧江河交淡若水骄狠孑居几何刻鹄宽解愧惮鹍鲸梁桥劙刀离匹律服木主抛物面镜破孝愆期千秋观翘首齐瑟行邱真人僧伽蓝食辨劳薪狮吼堂豕祸师塔説白道黑墅舍宋城所持渟涵偷娱投子相系恓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