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馆的意思、弘文馆的详细解释
弘文馆的解释
唐 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 太宗 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唐中宗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 李弘 名,改曰昭文馆。 玄宗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 开元 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 明 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 宣德 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词语分解
- 弘的解释 弘 ó 大(现多用“宏”):弘愿。弘图。弘业。弘谋。恢弘(a.宽阔、广大,如“气度弘弘”;b.发扬,如“弘弘士气”。亦作“恢宏”)。 扩充,光大:弘扬。 姓。 笔画数:; 部首:弓;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弘文馆
一、定义与性质
弘文馆是中国古代官方学术机构,始设于唐代,隶属门下省。其核心职能为典藏典籍、校理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政,是集文化教育、学术研究、政治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沿革等。”
二、核心职能
- 典籍整理与校勘
负责宫廷藏书的管理、校订与抄录,如《新唐书·百官志》载:“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参议焉。”
- 贵族教育
招收皇族、高官子弟(如“弘文生”),讲授经史、书法(尤重欧阳询、虞世南书体),培养政治人才。
- 参政议政
学士可参与修订典章制度、谏议政事,如褚亮、虞世南等曾任弘文馆学士,直接辅佐皇帝决策。
三、历史沿革
- 创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初设,原名“修文馆”,后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为“弘文馆”。
- 鼎盛:贞观年间,李世民精选虞世南、褚亮等十八学士入馆,形成“十八学士登瀛洲”的盛况,推动“贞观之治”的文化繁荣。
- 演变:宋代沿置,职能渐归崇文院;明清不设独立弘文馆,但保留类似文教职能于翰林院。
四、地位与影响
弘文馆是唐代文化政策的象征,整合了学术与政治资源:
- 推动儒学经典研究与普及,如颜师古校订《五经》;
- 促进书法艺术发展,确立楷书规范;
- 为后世书馆制度(如宋代昭文馆、清代文渊阁)提供范式。
五、文献佐证
- 《唐六典》卷八:“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凡教授生徒,考试如国子之制。”
- 《旧唐书·职官志》:“(弘文馆)校书郎二人,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新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唐六典》(中华书局校注本)
- 《旧唐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弘文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含义与历史作用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1.设立背景与沿革
- 弘文馆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初名“修文馆”,隶属门下省。唐太宗即位后,于武德九年(626年)更名为“弘文馆”,成为集藏书、教学、参政于一体的皇家学术中心。唐中宗时因避太子李弘名讳,短暂改称“昭文馆”,后恢复原名。
2.核心职能
- 典籍整理:馆内藏书达二十余万卷,设校书郎负责校勘、刊正典籍。
- 教育生徒:招收皇族贵戚及高级官员子弟(年龄14-19岁),由学士教授经史、书法等。
- 参政议政:学士可参与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等重大事务的讨论,形成“学士参政”制度。
3.历史影响
- 文化传承:作为唐代最高学术机构之一,汇聚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推动了儒学复兴和典籍整理。
- 政治作用:学士群体深度参与国政决策,如“房谋杜断”典故即源于此,对唐代行政效率提升有重要贡献。
- 后世效仿:其模式为宋明清官办书院所借鉴,明代曾复设弘文阁,后并入文渊阁。
4.补充信息
- 学生需通过严格考试入学,课程涵盖经史、书法等,但贵族子弟多“不专经业”,后期考试要求逐渐向国子监靠拢。
弘文馆不仅是唐代文化教育的象征,更在政治制度、典籍传承方面发挥了枢纽作用,其影响力延续至后世多个朝代。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无神暴德并立弊政脖儿拐触雨觕砺挫北打鬨诞言缔架洞府杜莱公恶知识翻背飞凫舃分辨槁坐故疏海虎绒红布閧端烘炉胶合记别既成事实嗟慕积昏挤眉溜眼樛枝蠲丁库傉官料猜獠蛮里落灵韤临送离酌龙行虎步橹艩眉下添眉尼龙匿谋逆奄贫隘敲冰求火钦赞旗人润镬哨所身薄审说沈陷十步香车世纷时家收怜耍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