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館于門下省。九年, 太宗 即位,改名弘文館。聚書二十馀萬卷。置學士,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時,得與參議。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設館主一人,總領館務。學生數十名,皆選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師事學士受經史書法。 唐中宗 神龍 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 李弘 名,改曰昭文館。 玄宗 開元 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館。因學生出身貴族,不專經業, 開元 以後,令依國子監生例考試,惟帖經減半。 明 初亦設弘文館,不久即廢。 宣德 間,複建弘文閣,不久并入文淵閣。
“弘文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機構,其含義與曆史作用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弘文館不僅是唐代文化教育的象征,更在政治制度、典籍傳承方面發揮了樞紐作用,其影響力延續至後世多個朝代。
弘文館是指舊時候供奉文學作品、書籍和字畫的地方。它是提供學者閱讀、研究和學習的場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弘文館的拆分部首是弓(gōng),文(wén),館(guǎn)。
弘文館的筆畫數為19畫。
弘文館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它記錄着古代人們重視文化教育的态度。
弘文館是弘文館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弘文館的古時寫法為「洪文館」,字形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1. 弘文館裡收藏了許多古代文獻和書籍。
2. 小明經常去弘文館讀書,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文房四寶、文化遺産、文人雅士、文獻資料
書院、藝文館、文化堂
武館、兵館、武術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