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德的意思、暴德的详细解释
暴德的解释
谓以暴虐为德。《书·立政》:“其在 受 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 孔颖达 疏:“暴德,言以暴虐为德。”
词语分解
- 暴的解释 暴 à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暴躁。暴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暴。暴虐。暴君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专业解析
"暴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暴"与"德"二字的本义及古代文献用例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义分解
- 暴 (bào):
- 本义指凶恶、残虐。《说文解字》释为“晞也”,本指晒干,引申为显露、猛烈,再引申为凶暴、残暴。在“暴德”中取“凶暴、残虐”之义。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汉语大字典》
- 德 (dé):
- 本义指道德、品行。《说文解字》释为“升也”,引申为高尚的品格、恩惠、政教等。在“暴德”中,特指统治者或个人的品行、作为。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
二、词汇释义
“暴德”作为一个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是指:
- 凶暴的品行或作为: 特指统治者或当权者施行暴虐、不符合仁德准则的统治行为或恶劣品德。它强调的是与“仁德”、“明德”相对立的、以暴力、苛政为特征的统治方式或个人品性。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
三、经典文献用例
“暴德”一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儒家经典《尚书》:
- 《尚书·周书·立政》:“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 此句指夏桀的品行(德)不遵循先王任用贤人的传统,施行的是暴虐之政(暴德),因此断绝了后嗣(罔后)。
- 《尚书·周书·立政》:“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 (上下文对比了商汤、文王、武王的“义德”、“容德”与夏桀的“暴德”)。
- 来源参考:《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总结释义
“暴德”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意思为:指统治者或当权者所表现出的凶暴、残虐、不施仁政的恶劣品行或统治方式。 该词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判昏君暴政,与“仁德”、“明德”等词相对立。其经典出处和用例主要见于《尚书·立政》篇,用以描述夏桀的恶行。
网络扩展解释
“暴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暴德”指以暴虐为德,即把残暴的行为当作德行来推崇。该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描述统治者或当权者滥用权力、施行暴政的行为。
二、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立政》:“其在受德暋,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 孔颖达对此注释:“暴德,言以暴虐为德。”。这表明“暴德”在古代文献中用于批判违背仁政的统治方式。
三、单字解析
- 暴(bào):此处取“凶恶残酷”之义,如“暴虐”“暴君”;
- 德:本指道德、品行,但在此语境中反用其意,强调将暴行标榜为“德”的扭曲现象。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评述或文学批评,例如:“商纣王暴德,终致国灭”。现代语境中也可引申批评极端强权或不人道的政策。
五、注意事项
需注意与“暴德”作为人名的区别(如-7提及的姓名学解释),后者属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起名用字,与本文讨论的词语含义无关。
别人正在浏览...
败像表面活性剂陛列并重猜摩涔旱朝笏穿一条裤子厨珍寸笺答话道坛答问奠祭地方自治顶针嚲剥繁词焚灭纷扰浮麋该应高席过词过摩汗毛合脚洪润换景环屈浆粉建明精真急政聚米为山骏发了不可见冷急丁离奇古怪龙准鹿羹拈弓搭箭怒涛前史容裕腮颊三年早知道僧榻书令束尾松球绥集腾蹶慝伪帖骑投版土腔文冕温柔敦厚效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