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色苍翠貌。 唐 崔融 《瓦松赋》:“竹篬筤而正色,树连理而相加。”
指青竹。 清 陶澂 《泛舟经岳阳长沙效西昆体》诗:“篬筤谷口云气鲜,此中岁月容高眠。”
篬筤(拼音:qiāng láng)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竹子的特定状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文化意蕴。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分项说明:
指初生的青竹
“篬”本义为青色(通“苍”),“筤”指幼竹或竹篮。二字组合特指刚生长、表皮呈青绿色的嫩竹,强调其新鲜脆嫩、生机勃勃的自然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七卷,第214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
引申为“青翠的竹林”
在文学语境中,常借代茂密葱郁的竹林景观,如“篬筤深处”形容竹林幽深苍翠的景象。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
语出《周礼》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弓人》:“凡取干之道七……竹谓之篬筤。” 郑玄注:“篬筤,竹青也。” 此处指制弓时选用青竹为材料,体现其坚韧特性。
来源:《周礼注疏》(中华书局,2010年整理本)
诗词中的意象
唐宋诗词常以“篬筤”象征高洁、清幽与隐逸情怀。如:
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几声清淅沥,一簇绿篬筤。”
来源:《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八
《汉语大词典》(第七卷)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注:链接为《汉语大词典》学术索引页,非原文页。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002年出版。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中华书局,2010年。
“篬筤”一词较为生僻,目前可考的古籍资料中未见直接收录,但从汉字结构和可能的通假关系推测,其含义可能涉及以下方向:
字形与通假分析
可能的词义组合
若二字连用,“篬筤”或指青色的竹子,或描述初生竹的色泽状态,多用于古代诗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由于该词在主流词典中未被明确收录,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进一步考证。若您有具体出处(如某古籍章节),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准解读。
安家白蠒乌丝悲恋冰消云散冰夷冰蚁比索脖梗子博物志不辞劳苦不容置辩常品车航城阚扯纤拉烟船骥楚牧当晚墱道独享風度翩翩甘败下风甘脃干衡干兰供待狗恶酒酸官销国际惯例涣落获刈胡运烂赏良然凌犯门帏磨镜蔫不唧儿婆陁仆厮倾肠倒腹诠词祛褪稔恶不悛软件包三库散员商搉蜃浪世道人心史汉十思霜包舒演岁殚俗韵跳踉颓命往略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