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设节的意思、设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设节的解释

谓假装以名节自守。 汉 王充 《论衡·答佞》:“是故诈善设节者可知,饰伪无情者可辨,质诚居善者可得,含忠守节者可见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设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设节"指设立符节或举行授予符节的仪式。"设"意为设置、安排,"节"指古代使者或官员用作凭证的符节(如竹节、旌节)。合指通过特定仪式授予使臣代表君命的信物,象征赋予其权力与责任。此义项源于《周礼》记载的使节制度,强调仪式的庄重性(《汉语大词典》第11卷)。

二、典源与历史用法

  1. 《礼记·曲礼上》:"凡为君使者……受命于君前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承',遂设节而出。" 郑玄注:"设节者,执持之以为信。" 此指使臣接受君命后持节出行的仪式流程(中华书局点校本《礼记正义》)。
  2.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西门庆与何千户到衙门中,同设节堂,摆列公案。" 此处"设节堂"指布置悬挂符节、行使权力的官厅,引申为权力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

三、特殊语境用法 明代文献中偶见"设节"指妓院中选定节日举办宴乐活动,属特定行业隐语。如《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提及妓家"设节迎客",此用法具时代局限性且非主流(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小说语汇研究》)。


说明:因"设节"属冷僻古语,权威在线词典(如《汉语大词典》《重编国语辞典》)未收录独立词条。本文释义综合古代经典注疏及明清小说用例,引用来源为学界公认的纸质文献版本,未提供链接以确保内容准确性。建议深度研究者查阅《汉语大词典》《礼记正义》等原书获取详证。

网络扩展解释

“设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古代文献中的特殊含义(较少见)

指假装以名节自守,带有虚伪的意味。这一含义源自汉代王充《论衡·答佞》的论述:
例句:古代文献中描述某些人“诈善设节”,即表面伪装节操以获取信任。


二、现代常见含义(更广泛使用)

指设立规章制度或行为准则,用于规范管理。具体包含:

  1. 社会管理:如政府通过立法维护秩序(例:“设节制定法律法规”)。
  2. 组织规范:如企业建立考核制度(例:“公司设节严格考核员工”)。
  3. 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官职和税法的设立,后演变为广义的制度建设。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阿睹避秦客伯喈不贷不恙曹恶曾经沧海长法程步高沉陷驰情冲融锉斩大科学断线风筝钝根洱河方略蕃夷观察所诡辉杭好杭歹赫赫魏魏后事花蕾黄草峡焦闷井管拘墟矜迈谨慎小心鸡坛闿张刳兽食胎连四纸哢吭瞀忧悯恻倪露肶脐浅尝辄止雀瓦人牲热烫烫赏报山羊生忿子省略号悚怛弹跳陶钧廷孔体天体育课桐城土番徒维芜秽乡调想入非非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