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渔的意思、涸渔的详细解释
涸渔的解释
(1).把水排干捕鱼。《吕氏春秋·应同》:“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乾泽涸渔则龟龙不往。”《史记·孔子世家》:“ 丘 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
(2).犹侵渔。比喻搜刮干净。《文子·上仁》:“贪主暴君,涸渔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按,《淮南子·主术训》作“侵渔”。
词语分解
- 涸的解释 涸 é 水干:干涸。涸泽。涸竭。涸辙之鲋(喻处境十分危难、急待救助的人)。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渔的解释 渔 (漁) ú 捕鱼:渔业。渔翁。渔村。渔船。渔网。渔民。渔汛。渔歌。渔火。竭泽而渔。 谋取,夺取不应得的东西:渔夺。渔利。渔色(猎取美色)。 姓。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涸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以竭泽而渔的方式捕鱼,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后果,或对资源进行毁灭性的掠夺。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
词源与字义解析:
- 涸:本义指水干枯、枯竭。《古代汉语词典》中“涸”明确解释为“水干;枯竭”。如《庄子·大宗师》有“泉涸,鱼相与处于陆”。
- 渔:指捕鱼的行为或职业。
- 因此,“涸渔”字面意思即排干池水或湖水来捕鱼。这种方式虽能一时捕获所有鱼类,却彻底破坏了水域生态,使鱼类无法再生。
-
引申义与比喻义:
- 该词更常用来表达一种短视、贪婪、不可持续的行为方式。它超越了捕鱼本身,成为对过度索取、不留余地、毁灭性开发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行为的生动比喻。例如,过度砍伐森林、耗尽矿产资源、压榨民力等行为,均可称为“涸渔”。
-
文化内涵与警示意义:
- “涸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思想。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需有节制,需考虑长远,反对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吕氏春秋·义赏》中著名的“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正是对“涸渔”行为及其后果的精辟论述,成为后世警句。儒家典籍《礼记·王制》也规定:“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强调顺应时令、保护生物繁衍,反对涸泽而渔式的破坏。
“涸渔”一词,从具体的竭泽捕鱼行为,升华为对目光短浅、贪婪无度、毁灭性开发行为的批判,蕴含着中国古代尊重自然规律、倡导永续利用的深刻智慧,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涸渔”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本义:排干水捕鱼
指将水域中的水排干以捕鱼,是一种极端且破坏生态的捕捞方式。这一释义在古典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 《吕氏春秋·应同》提到“乾泽涸渔则龟龙不往”,说明过度捕捞会导致灵兽远离。
- 《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借“竭泽涸渔”比喻统治者若过度索取,将失去民心。
2.引申义:比喻搜刮、侵夺
后衍生为对资源或财富的残酷掠夺,形容剥削行为。例如:
- 《文子·上仁》批评暴君“涸渔其下”,指其搜刮百姓以满足私欲。
- 现代语境中,该词也可用于批判过度开发或压榨行为。
总结
“涸渔”既指物理层面的破坏性捕鱼方式,也引申为对资源的贪婪掠夺。其古典用例多与治国、生态伦理相关,现代则可用于警示可持续发展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
腤头谙委柏乡不在乎敞闲叱呵充类至尽冲深当子地势图伐冰之家坊郭饭祝風恬浪静佛伞副服鼓金含糊黑暗地狱河泥逭诛讲史浄理跼跳刻不容松口剌两曹论家名次魔君南中闹垓农隐怕不道偏私朴儒浅局契勘请故青祥气息人虏山半少步舍己就人生气勃勃时谈糖蟹谈晤笤箕廷理通灵外阴亡政苇索瓮算芜菁现金显亲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