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苇索的意思、苇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苇索的解释

用苇草编成的绳索。古代民俗,年节时以之悬挂门旁,以袪除邪鬼。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子,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符其傍。” 清 唐孙华 《门神同查夏仲恺功戏作》诗:“桃符苇索一时新,对立春风突兀身。”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苇索”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词汇,综合多个来源的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用芦苇或苇草编织而成的绳索。古代民俗中,常在年节时将其悬挂于门旁,用以驱除邪祟、抵御凶煞。

二、历史背景与习俗

  1. 起源记载
    据汉代应劭《风俗通》和蔡邕《独断》所述,苇索与门神神荼、郁垒的传说相关。相传二神能捉恶鬼,用苇索捆绑后喂虎,故民间在除夕夜悬挂苇索于门旁,配合桃木、画虎等元素,形成驱邪组合。

  2. 使用场景
    主要在农历十二月岁末(即除夕)悬挂,属于古代“逐除”仪式的一部分。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人通过自然物祈求平安的心理。

三、其他释义补充 个别资料提到现代语境下“苇索”可能指代登山或救援用的细长绳索,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传统民俗解释为主。

参考资料扩展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原文(如《风俗通》《独断》中相关段落),可查阅、5、6的原始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二

苇索的意思

苇索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用苇子编织而成的绳索或索具。它通常用于捆扎、牵引、固定等活动。

苇索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苇索由苇(艹)和索(缶)两个部首组成。

苇的笔画数为11画,索的笔画数为7画。

苇索的来源

苇索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如《荀子·劝学》:“有盗苇索者。”意为偷窃苇绳的人。

苇索的繁体

苇索在繁体字中写作葦索。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苇索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说文解字》中的写法为“䒬”,可以看出古代对苇索的形状表达与现代稍有差异。

苇索的例句

1. 农民用苇索捆扎起来的庄稼。

2. 渔民使用苇索牵引船只。

3. 工人们用苇索把建筑材料固定在卡车上。

苇索的组词

1. 苇席:用苇子编织而成的席子。

2. 苇艇:用苇子制作的船只。

3. 索具:用来捆扎、牵引或固定的工具和设备。

苇索的近义词

1. 榫槽:用于连接木材的凹槽和凸榫。

2. 缚绑:捆绑、拴住等意思。

3. 绳索:用来牵引、捆扎等的绳子。

苇索的反义词

自由:与束缚、牵制等意思相对。

松散:与紧密、固定等意思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