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苇索的意思、苇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苇索的解释

用苇草编成的绳索。古代民俗,年节时以之悬挂门旁,以袪除邪鬼。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子,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符其傍。” 清 唐孙华 《门神同查夏仲恺功戏作》诗:“桃符苇索一时新,对立春风突兀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苇索"是中国古代民俗中的一种特殊物品,具有驱邪避祟的文化象征意义,其核心含义解析如下:


一、字义溯源

  1. 指芦苇,《说文解字》释为"大葭也",即生于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质地柔韧。

  2. 本义为绳索,《说文》称"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引申为编织而成的长条物。

    合称"苇索" 即用芦苇茎秆编织而成的绳索。


二、文化功能与象征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载:

"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此处明确记载苇索用于捆绑恶鬼,后投喂神虎,成为早期巫术中的辟邪法器。


三、岁时民俗中的演变

  1. 门饰原型

    苇索常与桃木并置悬挂于门户,形成"桃符"前身。南朝《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苇索在此场景中象征束缚鬼祟的结界。

  2. 仪式转化

    汉代岁末大傩仪式中,方相氏率百隶"执苇茭,索室驱疫"(见《后汉书·礼仪志》),苇索成为驱逐疫鬼的法器载体。


四、学术考据要点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2. 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第八》(王利器校注本,中华书局1981)
  3. 宗懔《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本,岳麓书社1986)
  4. 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1965点校本)
  5.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影印本)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网络公开链接,标注权威出版社版本信息以供溯源)

网络扩展解释

“苇索”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词汇,综合多个来源的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用芦苇或苇草编织而成的绳索。古代民俗中,常在年节时将其悬挂于门旁,用以驱除邪祟、抵御凶煞。

二、历史背景与习俗

  1. 起源记载
    据汉代应劭《风俗通》和蔡邕《独断》所述,苇索与门神神荼、郁垒的传说相关。相传二神能捉恶鬼,用苇索捆绑后喂虎,故民间在除夕夜悬挂苇索于门旁,配合桃木、画虎等元素,形成驱邪组合。

  2. 使用场景
    主要在农历十二月岁末(即除夕)悬挂,属于古代“逐除”仪式的一部分。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人通过自然物祈求平安的心理。

三、其他释义补充 个别资料提到现代语境下“苇索”可能指代登山或救援用的细长绳索,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传统民俗解释为主。

参考资料扩展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原文(如《风俗通》《独断》中相关段落),可查阅、5、6的原始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安身之处半産背货贝阙珠宫便秘边师边笥比里髀肉毕姻岔流臣虏驰説窜端匿迹麤诵胆战心慌悼悔點焊奋戈负石赴河感附公名故籍鼓弄涣然冰释回冈见貌辨色籛芽焦唇干肺焦杀家贫如洗解连环禁园霁青急头刳肠睽眠窟室寮舍理寃摘伏龙钵蛮茶面红耳赤牛被婆官破瑟前母墝垤求和染人热肠古道释老市署师役衰懦贪觊晩学生为别污伤孝悌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