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川 南和 云 贵 一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南中诸郡,并皆叛乱。”《魏书·李寿传》:“ 寿 ,字 武考 。初为 雄 ( 李雄 )大将军,封 建寧王 ,以南中十二郡为 建寧国 。” 唐 王勃 《蜀中九日》诗:“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参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2).指 岭 南地区。《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南中 吕兴 ,深覩天命,蝉蜕内向,愿为臣妾。” 李善 注引《吴志》:“ 交阯郡 吏 吕兴 等杀太守 孙諝 ,使使如 魏 。” 宋 杨万里 《明发龙川二绝》之一:“北人不识南中瘴,只到 龙川 指似君。”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四:“又言 泉州 有红牙大戟树,其大数围,南中之所无,而 泉 人所不知者。”
(3).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唐 王建 《荆门行》:“南中三月蚊蚋生,黄昏不闻人语声。” 宋 陈善 《扪虱新语·南地花木北地所无》:“南中花木,有北地所无者,茉莉花、莟笑花、闍提花、渠那异花之类。”《檮杌闲评》第四二回:“那基址正在 岳墓 之左, 断桥 之右……真是宇内无双景,南中第一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踰岁,春将半,始载南中异卉而归,於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復归艺菊。”
“南中”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狭义地理范围(三国时期核心指代)
主要指川南、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这一用法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明确记载:“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诸葛亮平定孟获的“南中”即为此区域。三国时期,南中隶属蜀汉,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包含建宁、牂柯等郡(见、9)。
扩展地理指代
历史演变与文学意象
南中在文献中常与“瘴疠”“蛮荒”等意象关联,如宋代杨万里诗句“北人不识南中瘴”,凸显古代中原对南方气候、文化的认知差异。明清时期,该词也用于描述南方物产,如泉州红牙大戟树。
行政区划与民族关系
汉代至魏晋,南中逐步纳入中央政权管辖,汉武帝设牂柯郡,蜀汉分置建宁国。该区域以彝族为主,后衍生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
南中一词需结合具体时代和文本分析,其核心指三国西南边陲,扩展可涵盖岭南或整个南方,兼具地理、文化与历史多重内涵。
南中,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或指代中国南方地区或中国南方的一部分。它可以指南方地区的各个方面,如南方经济、南方文化等。
南中这个词的部首是⻖(山)和 ⺮(竹),总共有5个笔画。
南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庄公二年》一句话中:“困于南中,徙于燕。”意为困于南方地区,后来迁移到了燕地。根据研究,南中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北方人对于南方地区的称呼。
南中的繁体字为「南」+ 「中」。
在古时候,南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在《说文解字》中,南中的写法为「南」+ 「又」。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写法为「重」+「寸」。
1. 他来自南中地区,对于南方的文化和习俗非常了解。
2. 南中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南中可以作为一个词语的一部分,组成其他词汇,例如:南中区、南中部、南中文化等。
近义词:南方、南部
反义词:北方、北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