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北京条约的意思、北京条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北京条约的解释

英、法、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给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八百万两。11月,沙俄也强迫清政府订立《北京条约》。规定: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割取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法国、俄国于1860年10月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总称。该条约在《天津条约》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列强在华特权,是近代中国主权丧失的重要标志。

从条约内容分析,其核心条款包含三方面:

  1. 领土割让:清政府将九龙半岛南部(今香港界限街以南)永久割让给英国,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俄国。
  2. 经济特权: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新增天津等11个通商口岸,并规定进口商品关税值百抽五。
  3. 宗教渗透: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购置土地、兴建教堂,相关条款成为后续教案频发的法律依据。

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据《中国近代史档案汇编》记载,条约文本中首次出现"利益均沾"条款,使所有列强均可共享特权,形成国际共管中国的特殊局面。

(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图书馆《近代条约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网络扩展解释

《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于1860年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三项不平等条约的总称,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背景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其背景为:

  1. 国际形势: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为扩大市场和资源,加紧对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成为直接导火索。
  2. 直接原因: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恭亲王奕䜣被迫代表清政府谈判。

二、主要内容

  1. 共同条款:

    •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英、法各800万两)。
    • 增开天津、大连等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设立领事馆。
  2. 各国特殊条款:

    • 英国:割让九龙半岛南部(今香港九龙)。
    • 法国:归还没收的天主教财产,允许传教士自由传教。
    • 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开放喀什、库伦等地为商埠。

三、影响与历史意义

  1. 领土主权丧失:中国总计丧失约60万平方公里领土(主要为俄国侵占),九龙半岛被英国强占。
  2. 主权进一步破坏:允许外国招募华工、传教士自由活动,司法和贸易主权受损。
  3. 半殖民地化加深:通商口岸深入内地,列强势力渗透加剧,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四、总结

《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缩影,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其影响深远,警示后人铭记历史教训,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条约文本或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档案或相关百科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八颂秉圭屏营薄责补加彩选差跌床筵楚薮店头跌份低眉倒运丁字帘多应恶忌风书扶倾济弱黄帐会家僭狂交诟椒口徼天急急忙忙精覈进退中绳积雨云叩心旷代魁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利喙赡辞历经灵淑林下风范俚野龙去鼎湖闹闹穰穰暖烫烫耦俱平礼凄风寒雨罄浄人爵入寇入乡问俗身条霜野税舍蜀盐桃部铜乐队团行兔窟碗唇卫布慰问信温德午际雾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