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精覈的意思、精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精覈的解释

1.精细孝核。《后汉书·顺帝纪》:“其简序先后,精覈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新唐书·张九龄传》:“今若刺史县令精覈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 宋 苏轼 《转对条上三事状》:“今后进士诸科御试过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务在精覈。”

2.精辟翔实。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其书已传,虽未为精覈,亦粗足讽览。”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考工记》乃制度式样册子,上令士大夫习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故删去文词,务求精覈。”

3.犹深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齐 人 王达灵 者,高士也,精覈九经,该博诸子,肥遯迈俗,目无全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精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精细考核

指对事物进行详细、严谨的审查或核实。例如:

  1. 《后汉书·顺帝纪》提到“精覈高下”,强调对官员选拔的严格考核。
  2. 宋代苏轼在奏折中主张科举考试应“精覈”人才,确保选拔公正。
  3. 《新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地方官员需“精覈其人”,以考察候选者的品行能力。

二、精辟翔实

形容论述或著作内容深刻且详实。例如:

  1. 南朝梁代萧统评价某书“虽未为精覈,亦粗足讽览”,体现对内容质量的评判标准。
  2. 《明史·王樵传》称其著作《读律私笺》“甚精核”,突显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补充说明:
“覈”是“核”的异体字,二者在古文献中常通用。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精覈

精覈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指代对事物进行深入彻底的考察和审查,也可以表示仔细推敲和剖析。此外,精覈还可以指代仔细挑选和整理,并表示精益求精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

精覈的部首是糸(纟),总共包含了8个笔画。

来源

精覈一词的来源比较晦涩,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从字形上推测,糸部代表着纠缠在一起的绳子,而覈则表示事物的真相。因此,精覈可以理解为通过细致的审查和剖析,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

繁体

精覈的繁体写法为精覺。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精覈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准确的古代写法尚无确切的资料记录。

例句

1.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精覈,不能草率决定。

2. 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精覈,不断改进和完善。

组词

精细、精确、精心、审查、选择、整理

近义词

审查、剖析、深究

反义词

粗略、马虎、笼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