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怒斥。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良毉只备位,药肆成虚设;而我正萎痿,安能致訶咄。”一本作“ 呵咄 ”。
(2).古国名。《隋书·炀帝纪下》:“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 突厥 、 新罗 、 靺鞨 、 毕大辞 、 訶咄 …… 契丹 等国并遣使朝贡。”
诃咄(hē du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用特征的复合动词,最早见于古代典籍,现多用于文献研究或特定语境的书面表达。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由“诃”与“咄”两个语素构成,其中“诃”指斥责、责问,如《说文解字》载“诃,大言而怒也”;“咄”表呵叱声,常见于《汉书·东方朔传》“朔笑之曰:‘咄!’”等记载。二者组合后,“诃咄”表示高声斥责或严厉质问的行为。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宋代《广韵》将其归入“晓母”与“端母”音节,凸显声音的急促与力度。明代《字汇》进一步注疏:“诃咄连用,犹今之叱咤”,说明其语用场景多与权威性训诫相关。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汉语字典》中指出,该词在唐宋公文中常作为官吏申饬属下的正式用语,例如《唐会要》载“御史诃咄失仪者”。
需特别说明的是,当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该词条,因其已退出日常交际范畴,但在研究古代法制文书、司法档案或古典文学(如《资治通鉴》涉及官吏训政的段落)时仍具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建议读者结合《唐律疏议》《宋刑统》等法制文献中的实际用例理解其语境义。
“诃咄”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释义:指严厉责备或大声斥责,通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表达。
出处:
释义:指古代位于西域或中亚的一个国家,曾与隋朝有外交往来。
出处: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现代网络资料(如)提到“诃咄”作为成语,表示“讽刺或嘲笑他人”,但此用法在传统典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与现代误传或混淆有关。建议在学术或正式场合使用时,以“怒斥”和“古国名”两种释义为主。
百虫将军辨画哱啰惩一警百持分弛替出羣拔萃出尊疵诟搓挪打乖带岁打暖打拴动魄斗笠讹错各自为战官势黄鲿鱼话语权煇焯秽黩娇倩解祀金椟锦匠金匏集期酒酣耳熟眷礼捐身峻隘客主溃破粮库敛揪柳暗花明又一村骡军蒙巾民忧摩沙蔷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清概勤任七术七托八转散兵三嬗散丝识时嵩生苔脯天度驝駞五辛盘乡邮鲜妆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