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势;国力。《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五年》:“ 謖 ( 马謖 )曰:‘ 南中 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 胡三省 注:“ 汉 俗谓天子为县官,亦谓为国家。官势,犹言国势也。”
(2).官吏的权势。《好逑传》第一回:“数日前,忽有一个豪富大官府,看见他妻子生得美貌,定要娶她。她父母不肯,那官府恼了,因倚着官势,用强叫许多人将女子抬了回去。” 鲁迅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总而言之;那灵魂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官势”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官员的权势
指官员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常用来描述官员利用职位形成的威慑力或对社会的控制力。例如《好逑传》中提到的“倚着官势强抢民女”,鲁迅也提到“行官势,摆官腔”等滥用职权的现象。
国势/国力
在历史文献中,“官势”偶尔被引申为国家的整体实力或局势。例如《资治通鉴》中记载马谡分析南中地区叛乱时提到“官势内虚”,胡三省注释为“国势”。
文学与历史
多用于古典小说或历史著作,描述官员滥用职权或国家局势,如《好逑传》中的强占民女案例。
社会批评
现代语境下,常带有贬义,用于批评官僚主义或权力腐败现象,如鲁迅对“学界三魂”的讽刺。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可参考《资治通鉴》《好逑传》等原文,或查阅汉语词典的详细解析。
官势是指官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官势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力,部首宀表示"宀字旁",力表示"力气"。官势的总笔画数为16笔。
官势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官员有不同的等级和地位,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也不同。因此,人们使用"官势"来描述官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官势的繁体写法为 "官勢"。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关于官势,古代的文字表达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整体含义并未改变。
1. 他拥有很高的官势,所以被人们尊重和服从。
2. 这位官员因为失去了官势而变得无足轻重。
3. 官势不是永久的,聪明的官员懂得如何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1. 官纪:指官员行为规范和记录制度。
2. 势力:指某一人或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3. 官威:指官员的声威和权威。
地位、势力、影响力
平民、弱势、无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