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黍的意思、毫黍的详细解释
毫黍的解释
毫毛与黍粒。比喻极微小。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书》:“析毫黍之理,举邱山之事,恐未能尽其精微,周其博大。”
词语分解
- 毫的解释 毫 á 细长而尖的毛:毫毛。毫发(?)。毫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毫。 指毛笔:挥毫。毫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毫。二毫。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
- 黍的解释 黍 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笔画数:; 部首:黍;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毫黍的汉语词典释义
“毫黍”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毫”和“黍”两个表示微小计量单位的名词组合而成,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于形容极其微小的数量、长度或差异。其核心含义是极其微小、细微。
-
字义分解与合成:
- 毫 (háo): 本义指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引申为极小的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或重量单位(十毫为一厘)。泛指极其细微之物。
- 黍 (shǔ): 本义指黍子(一种谷物)。古代常用黍粒作为微小的计量基准。例如,古人以中等黍粒的纵长为一分(十分为一寸),百黍的重量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因此“黍”也常用来表示微小的量度。
- 毫黍: 将“毫”与“黍”这两个本身就代表极微小单位的词组合,起到强调和叠加的作用,表示比毫或黍单独表示的程度还要微小,即“毫厘之差,黍粒之微”,形容极其细微、微乎其微。
-
核心释义:
- 形容极其微小的数量、长度、重量或差异。 这是最常用和最核心的含义。常用来描述事物之间差别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要求精确到极点,不容有丝毫差错。
- 引申义: 可泛指任何极其细微的事物或程度。
-
典型用法与引证:
- 用于计量或比较: 常见于古代天文、历法、音律、度量衡等需要极高精度的领域,形容测量或计算的精确性要求极高,不容有“毫黍”之差。
- 例:《宋史·律历志》中常提及天文观测或历法推算需“无毫黍之差”,意指不能有丝毫误差。
- 用于形容差别细微: 形容两件事物非常相似,差别极小。
- 例:形容两人书法造诣极高,风格“不差毫黍”,意指几乎一模一样,看不出差别。
- 成语应用: 衍生出成语“不失毫黍”或“不差毫黍”,意为丝毫不差,精确无误。
-
现代应用与演变:
- 在现代汉语中,“毫黍”一词的使用频率已大大降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历史文献引用或特定成语中。
- 其表示“极其微小”的核心含义,在现代更常用“毫厘”、“丝毫”、“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等词语来表达。
-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对精密计量和精益求精精神的追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毫黍”是一个源于古代计量单位的复合词,意指极其微小、细微,常用来形容数量、长度、重量上的极小差异或要求极高的精确度(如“不失毫黍”)。它体现了古人对精密的追求,是现代词语“毫厘”、“丝毫”的更古老和更具象化的表达形式。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1986). 汉语大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权威词典释义基础)
- 许慎 (汉). 说文解字. (提供“毫”、“黍”字源参考)
- 脱脱 等 (元). 宋史·律历志. (历史文献用例)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现代用法参照)
网络扩展解释
“毫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比喻手法描述极微小的事物,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毫黍”由“毫”(细长的毛)和“黍”(黍子颗粒)两个意象组成,字面指毫毛与黍粒,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或程度。例如清代恽敬在《上汪瑟庵侍郎书》中写道:“析毫黍之理,举邱山之事”,通过对比“毫黍”与“邱山”(大山),强调细微与宏大的反差。
二、字词分解
- 毫:原指动物细毛,引申为极小单位(如毫米、毫克),或表示“一点”(如“毫无头绪”)。
- 黍:一种谷物,颗粒细小,常被用作计量单位(如“不失黍累”,形容极精准)。
三、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对比句式中,如“析毫黍之理,举邱山之事”。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强调精确性的修辞场景。
四、关联概念
类似表达包括“秋毫之末”(比喻极细微处)、“锱铢必较”(形容计较极小事物),但“毫黍”更侧重视觉化的微小实体对比。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计量单位或比喻手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百鹩暴跌暴事被参鞴扞鞭板躃跛布伍察失沉疴倒板斗目都城度规多话饿火乏味飞盏風餐父本浮譌工致诡谲多变孤照鼓筝翰素薅刀浑融互丧搅车金闺籍九叩踡蹐军帑课第可望而 不可即苦伪粮油连山眉梨花月骊羊猛不乍民贼目不转睛乃情腻语萍泛潜望镜鬈首麴豉上游生龙脑识明智审诗颂倜踼通笺头翁脱孝下浮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