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笺的意思、通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笺的解释

往来的书信。 明 杨基 《赠秦侍仪》诗:“蕃王从学拜,边使候通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通"和"笺"两部分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其本义为"通用的书信格式",特指古代官方或文人群体中约定俗成的文书体例。据《古代文书学》记载,这种文体在唐代科举制度完善后逐渐形成标准化格式。

从构词法分析:"通"取《说文解字》"达也"之义,表示普遍适用的传达方式;"笺"本指竹简,后引申为书信载体,《文心雕龙·书记》注"笺者,表也,识表其情也",强调其表意功能。二者组合后,特指具有规范格式的公务文书或礼仪信函。

在实际应用中,通笺多用于古代官场文书往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公文制度研究》指出,宋代三省六部制下,通笺已成为官员间平行文书的正式载体,要求包含固定要素:首行具官职、次述事由、末附日期,这种格式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的"咨文"制度。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通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通笺”指往来的书信,是古代用于传递信息和交流的书面媒介。它既包含实体信笺的载体属性,也延伸为书信往来的沟通方式。

二、字义拆解

三、使用场景

  1. 古代通信:主要用于形容官员、文人或外交使节之间的书信往来,如明代杨基诗句“蕃王从学拜,边使候通笺”即体现其外交文书功能。
  2. 现代比喻:虽现代通信方式变革,但“通笺”仍可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指代书信交流,如“两地通笺寄相思”等诗意表达。

四、相关拓展

“笺”在《答东阿王笺》等古籍中特指下级向上级呈递的文书,而“通笺”更侧重双向交流属性。该词现多用于诗词、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文化语境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别人正在浏览...

冰场唱口趁脚蹙浪酢味袋扇鼕鼕鼓独厚顿戟遁幽放停风德辅埶高才大德狗幦盒奁恨相见晚荒湎见话箭书继父惊弓之鸟近什金石友进退无路酒豪酒座克食量力度德柳陌花丛吕端大事不糊涂禡祷懋历米粒之珠瞑然莫逆之交疲乏前荣切错情抱屈盘瑞光三告官山嶞神楼深山穷谷时不我待手号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死生契阔宿老谈经桃源客蛙音闰位僞化翔翱先舅限式销甲撷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