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城的意思、都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城的解释

[capital] 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采邑;首都;国都

详细解释

(1).都邑的城垣。《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杨伯峻 注:“都谓都邑,城谓城垣。” 元 揭傒斯 《京城闲居杂言》之一:“都城列万雉,楼观并飞霞。”

(2).国都。《左传·闵公元年》:“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汉书·段会宗传》:“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都城内外,静謐如常。”泛指都市,城市。《后汉书·冯绲传》:“蛮夷猾夏,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城是汉语词汇中表示国家最高行政中心的核心概念,指代帝王统治时期的国家首都,通常承载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功能。以下从语义演变、文化内涵及权威文献用例三个角度展开解析:

一、语义演变与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都城”定义为“帝王统治的全国政治中心,即首都”,强调其政治核心地位。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此处“都”指诸侯封地内的大城,“城”指城墙,后逐渐演变为专指帝王居所。

二、文化内涵与历史特征

  1. 政治象征:古代都城多遵循“择中而居”理念,如《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体现“天子居中央以治四方”的统治思想。
  2. 建筑规制:据《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记载,都城规划需符合礼制等级,唐代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均采用中轴对称布局。
  3. 经济枢纽: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印证都城作为商贸集散地的经济功能。

三、文献考证与经典用例

(注:因文献数据库访问权限限制,部分古籍引用暂未提供链接,读者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及《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资源进行原文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都城”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含义

  1. 首都/国都
    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中心,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例如:

    • 《左传·闵公元年》提到“分之都城”,这里即指诸侯国的首都。
    • 现代用法中,“都城”特指首都,如“北京是中国的都城”。
  2. 古代卿大夫的采邑
    在周代分封制中,“都城”也指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封地(采邑),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中“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这里的“都城”指卿大夫封地的城垣。


二、历史与语义演变


三、近义词与用法


四、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汉典》、历史文献《左传》或百科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抱树壁垒森严驳诘不亏不狎茶馆澶渊超登超然迈伦传掌春荣刺柏麤略村歌社舞促坐导德齐礼笃仁恶谑翻嘴飞翔后来人黄醑回嘴揭涉筋道尽态极妍居尝絶意句孑戟苛尅良俊灵动灵人离簁卖恶冒愧明哲保身暮节庞统骥盘鼓平怿谦厚切云启隙铨量曲阻任寄儒职沈榆衰夕戍漕它名童观唯然无所忌讳五铢服降龙伏虎相貌堂堂孝童鞋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