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损耗败坏。《诗·大雅·云汉》:“ 后稷 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寧丁我躬!” 郑玄 笺:“斁,败也。”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中州耗斁,无世无之。”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祀》引《诗》作“耗射”。 陈奂 《诗毛氏传疏》谓“古射、斁通。其字作斁,其义 毛 当训厌也。”
(2).耗费,开支。《新唐书·沉既济传》:“臣计天下财赋耗斁大者唯二事:一兵资,二官俸。”
“耗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文言文语境,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损耗败坏
指物质或状态的逐渐消耗、衰败。例如:
耗费开支
侧重指经济或资源上的消耗。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耗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浪费、挥霍”。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耗”,右边的部首是“斁”。
“耗”字的部首是“耳”,它的笔画数为6;“斁”字的部首是“攵”,它的笔画数为6。
《耗斁》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古文经典之一的《尚书》中。它用来描述人们过度消耗或浪费资源的行为。
《耗斁》的繁体字为“耗斁”,拆分部首和笔画数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耗字的写法略有差异。其旧时写法中,“耒”旁放在“耳”字的上方,表示农田耕种的意思,强调了劳作和耗费的概念。
1、他的挥霍浪费导致他陷入了财务危机。
2、过度的消费和浪费会耗斁社会资源。
耗费、斁丧、斁杀、挥霍浪费。
挥霍、浪费、耗损、耗用。
节约、保存、节俭、节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