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东北偏北方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隋书·礼仪志二》:“黑郊为坛,宫北十一里丑地,高六尺,并广四丈。”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季冬之月,立土牛六头於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苦恶之地。常指边远偏僻的地方。《史记·项羽本纪》:“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羣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 赵王 ,乃北居 代 , 餘 ( 陈餘 )以为不可。”《新唐书·韦处厚传》:“其党 刘栖楚 等欲致 绅 ( 李绅 )必死,建言当徙丑地。” 清 归庄 《徐克勤先生七十寿序》:“先生既以死自誓,而故人临歧相劳苦,亦质言无讳,诚以丑地危时,有不可测也。”
“丑地”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贫瘠、不肥沃或难以耕种的土地。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和文献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丑”的本义
“丑”在甲骨文中形似扭曲的手指(《说文解字》:“纽也,象手形”),后引申为恶劣、不美、不吉之意。在土地语境中,特指质地粗劣、不适宜耕作的特性。
“地”的含义
泛指土地、土壤(《说文解字》:“万物所陈列也”),此处强调土地的耕种属性。
“丑地”合成词义
结合二字,指天然贫瘠或因环境恶化导致产出低下的土地。例如《周礼·地官·草人》将土壤分为“坟、衍、膏、埴”等类型,其中“勃壤”(松散红土)与“渴泽”(干涸沼泽)可归为“丑地”类,需人工改良方可耕种。
农政典籍中的分类
明代《农政全书·垦田疏》提及:“斥卤、砂砾者为丑地,力薄而收寡”,将盐碱、砂石地明确归为劣质土地,需“粪壅深耕”改良(来源: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
地方志中的记载
清代《嘉兴府志·物产》描述当地丘陵地带“多丑地,产荞麦、薯蓣”,反映贫瘠土地仅能种植耐旱作物(来源:清代《嘉兴府志》刻本)。
现代汉语中,“丑地”一词已罕用,但概念仍存于农学领域: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对“丑”的释义。
《周礼·地官·草人》(中华书局点校本)的土壤分类体系。
清代《嘉兴府志》(中国方志库影印本)物产篇。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科学出版社,2018年)。
注:因“丑地”为专业古语,现代词典收录较少,释义需综合古典文献与农学史。建议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相关条目。
“丑地”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东北偏北方位,属于古代方位术语。例如:
指贫瘠、边远偏僻之地,常含贬义。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史记》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按阅並事鬓鬟摚突辞讼大盟丹鸿道韵风从浮嚣光晶孤藏故俦悍民黄酱皇佐挥戈火炉教墨蛟蜃金华夫人跼高天蹐厚地拘摄开销孔公连中连字符灵书鲁鸡民宗宁可蟠桃胜会平淡无味破烂不堪钱贯琴剑飘零人神共愤戎律儒艮蕤宾铁响三狗三头不辨两山公酩酊射石饮羽誓言淑艾顺之者兴,逆之者亡苏鬼泰和淘古井天闪天下为公铜镪脱手弹丸罔人晩笋文房无等双缃緑象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