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是非的意思、无是非的详细解释
无是非的解释
没有是和非;分不出是和非。《列子·仲尼》:“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 唐 赵嘏 《李先辈擢第东归有赠送》诗:“金榜前头无是非,平人分得一枝归。”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左传精舍志>后》:“《左传精舍誌》、《武城家乘》、《建立伏氏博士始末》,是三书者,皆所谓无是非之心者也。”
词语分解
- 无的解释 无 (無) ú 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有 笔画数:; 部首
- 是非的解释 ∶对与错;正确和谬误是非问题 ∶口舌;纠纷搬弄是非 ∶评论;褒贬不屑随人是非详细解释.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晋 陶潜 《拟挽
专业解析
"无是非"是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到深层逐步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三层:
-
字面本义:不区分对错、不判断是非
- 这是最直接的含义。"无"表示"没有"或"不进行";"是非"指"对与错"、"正确与错误"。因此,"无是非"指不进行对错的区分、不做出是非的判断。它描述的是一种对事物或言论不加以价值评判的状态。例如:"他对这些议论采取无是非的态度,不予置评。"(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对"是非"、"无"的释义引申;《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无"的释义引申
-
引申义:超脱世俗纷争、不介入争论的处世态度
- 在处世哲学层面,"无是非"常指一种超然物外、不参与世俗纷争、不卷入人事纠葛的生活态度或智慧。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往往避免对他人或事件轻易下判断,以求内心的平静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它接近于"不置可否"、"保持中立"或"难得糊涂"的智慧。例如:"他追求一种无是非的境界,远离名利场的争斗。"(参考《汉语大词典》对"是非"的释义及用例引申
-
哲学义(尤见于道家思想):消解二元对立、回归自然本真的境界
- 这是"无是非"最深层的含义,尤其在道家哲学(如《庄子》)中体现得最为鲜明。道家认为,世俗所谓的"是非"、"对错"往往是人为的、相对的、片面的划分,是"道"被遮蔽后的产物。执着于是非之辩会使人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烦恼,背离了世界的本真("道")——一种浑沌未分、万物齐一的状态。
- "无是非"在这里代表一种更高的认知境界:超越相对、消解人为的二元对立(如是非、善恶、美丑),认识到万物在"道"的层面本无绝对区别,从而回归自然无为、心灵虚静的状态。例如《庄子·齐物论》中探讨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莫若以明"等思想,都指向了超越是非对立的"无是非"境界。(核心思想参考《庄子·齐物论》原文及主流注释;《辞源》对"是非"的释义及道家思想关联
"无是非"一词,从浅层看,指不判断对错;从中层看,是一种避免纷争的处世态度;从深层(特别是道家哲学)看,则是一种消解人为对立、回归世界本真统一性的哲学智慧和理想境界。其含义由具体行为描述上升至抽象的精神追求。
主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商务印书馆 - 豆瓣读书介绍
- 《古代汉语词典》 - 商务印书馆 - 豆瓣读书介绍
- 《汉语大词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豆瓣读书介绍
- 《庄子》(特别是《齐物论》篇)及权威注释本 - 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 中华书局《庄子》介绍 / 上海古籍出版社《庄子》介绍
网络扩展解释
“无是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人对是非曲直缺乏辨别能力,或刻意忽视道德准则。以下为详细解析:
-
基本定义
该词的字面意义为“没有是非之分”,强调无法分辨对错或无视道德规范。它既可形容个体缺乏判断力,也可指言行放纵、不顾社会伦理。
-
出处与引文
语出《列子·仲尼》:“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意指随心所欲而无需辨别对错。唐代赵嘏诗句“金榜前头无是非”则暗含对功名场中道德模糊的讽刺。
-
使用场景
- 批判性语境:如指责某人“无是非心”,表示其价值观混乱。
- 中性描述:在道家思想中,可能被引申为超越世俗对立的境界(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
反义与关联
反义词为“明辨是非”。清代俞正燮曾用“无是非之心”批评某些文献缺乏价值判断。
-
示例用法
如:“与其陷入无是非的争论,不如静心思考本质。”(参考自经典造句)
提示:该词多含贬义,使用时应避免与“包容多元”等积极态度混淆,需根据语境谨慎选择。
别人正在浏览...
把子本相鼻孔驳饬补纳城守触罗帝世东劳西燕恩威并著蜚观副食店干诟公昆弟挂齿官估谷神河狸合拍黄祖花气昏醉镬汤互丧稷馈精尽拘絷朗节磊嵬雷蛰亮光毛裘渺沔密锵锵墨仙朋比七肥八瘦轻怯轻霞穷困戎藩耍水儵鱼死政素毳岁酒贪得无厌涛声通式推命涂廪屯窒土英亡秦三户舞刀跃马无漏子下落不明乡隅衔接庨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