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良榦的意思、良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良榦的解释

亦作“ 良干 ”。能胜重任的贤臣。榦,桢榦。《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 吴祐 、 苏章 、 种暠 、 欒巴 牧民之良干, 庞参 、 虞詡 将帅之宏规。”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昔以隐居求志为高士,今以山林之儒为不肖;故圣世之良榦,乃闇俗之罪人也。”《晋书·纪瞻传》:“前辅国将军 郗鉴 ,少立高操,体清望峻,文武之略,时之良干。” 清 姚鼐 《咏史》:“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良榦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需结合构字与文献用例综合分析。

  1. 基本释义

    “良”本义为善良、优秀,“榦”原指筑墙时两侧起支撑作用的木柱,后引申为骨干、支柱。组合成“良榦”,可理解为“优秀的支柱或栋梁”,常用于比喻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人才。例如《后汉书·卢植传》载:“士之楷模,国之良榦”,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2. 语源追溯

    该词属古汉语范畴,多见于史书与政论类文献。据《汉语大词典》,其词义与“桢榦”(zhen gan)相近,后者指筑墙时固定模板的主木,如《尚书·费誓》“峙乃桢榦”。两词均以建筑构件比喻核心人才,体现古代以物喻人的修辞传统。

  3. 用法与语境

    在历史文本中,“良榦”多用于称颂官员或贤士。例如《宋史·职官志》提及“择天下良榦,以充监司”,指选拔能臣治理地方。其语义色彩庄重,常见于官方文书或褒扬性文体,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

  4. 相关词义演变

    随着语言发展,“榦”字逐渐被“干”替代,现代词语如“骨干”“干部”均承袭了“榦”的核心含义,但“良榦”因文言色彩浓厚,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其历史用例可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辞源》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良榦”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字面意义

指坚实的茎干,常用于形容植物或树木的主干部分。例如宋代司马光在《杏解嘲》诗中提到:“但餘良干在,何必艷花繁”,意为只要保留坚实的树干,无需追求繁花。


二、比喻意义

引申为能胜重任的贤臣或人才,强调其作为国家栋梁的品德与能力:

  1. 历史典籍中的用例:
    • 《后汉书》称吴祐、苏章等人为“牧民之良干”,即治理百姓的贤臣。
    • 《晋书·纪瞻传》评价郗鉴“文武之略,时之良干”,指其兼具文韬武略,是当时的杰出人才。
  2. 深层内涵:
    • “榦”通“桢榦”,原指筑墙所用的支柱木料,象征国家或组织的核心支撑力量。
    •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将“良榦”与“闇俗之罪人”对比,凸显贤才在治世与乱世中的不同境遇。

三、综合释义

该词既可描述自然界的坚实主干,更多用于赞誉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人物,常见于古代史书与文学作品。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蔼然半生宝石顶弊蠹茶铛倡侩敕力宠嬖崇奬翠麟地仙凡贱封建余孽敷衍搪塞钢炮旱歉衡水疆臣见溺不救教诱机缄积极修辞九五之位机智撅丁亢藏科发拉锯老半天略知一二柳老悲桓柳营隆基陇头音信露电緑头鸭缗緜密语幕后操纵钳口吞舌伽陀罗绮罗丛亲郊器仗去离穰子认的刃具仁体摄影学世韵太平水缸堂帖鋚勒枉死罗城维谷威令五云楼小祠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