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良幹 ”。能勝重任的賢臣。榦,桢榦。《後漢書·左雄周舉等傳論》:“ 吳祐 、 蘇章 、 種暠 、 欒巴 牧民之良幹, 龐參 、 虞詡 将帥之宏規。” 晉 葛洪 《抱樸子·擢才》:“昔以隱居求志為高士,今以山林之儒為不肖;故聖世之良榦,乃闇俗之罪人也。”《晉書·紀瞻傳》:“前輔國将軍 郗鑒 ,少立高操,體清望峻,文武之略,時之良幹。” 清 姚鼐 《詠史》:“牧民豈謂非良幹,伐畔何教震友邦。”
良榦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需結合構字與文獻用例綜合分析。
基本釋義
“良”本義為善良、優秀,“榦”原指築牆時兩側起支撐作用的木柱,後引申為骨幹、支柱。組合成“良榦”,可理解為“優秀的支柱或棟梁”,常用于比喻德才兼備、堪當重任的人才。例如《後漢書·盧植傳》載:“士之楷模,國之良榦”,強調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
語源追溯
該詞屬古漢語範疇,多見于史書與政論類文獻。據《漢語大詞典》,其詞義與“桢榦”(zhen gan)相近,後者指築牆時固定模闆的主木,如《尚書·費誓》“峙乃桢榦”。兩詞均以建築構件比喻核心人才,體現古代以物喻人的修辭傳統。
用法與語境
在曆史文本中,“良榦”多用于稱頌官員或賢士。例如《宋史·職官志》提及“擇天下良榦,以充監司”,指選拔能臣治理地方。其語義色彩莊重,常見于官方文書或褒揚性文體,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
相關詞義演變
隨着語言發展,“榦”字逐漸被“幹”替代,現代詞語如“骨幹”“幹部”均承襲了“榦”的核心含義,但“良榦”因文言色彩濃厚,未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其曆史用例可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及《辭源》修訂本。
“良榦”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堅實的莖幹,常用于形容植物或樹木的主幹部分。例如宋代司馬光在《杏解嘲》詩中提到:“但餘良幹在,何必艷花繁”,意為隻要保留堅實的樹幹,無需追求繁花。
引申為能勝重任的賢臣或人才,強調其作為國家棟梁的品德與能力:
該詞既可描述自然界的堅實主幹,更多用于贊譽德才兼備、堪當大任的人物,常見于古代史書與文學作品。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原始文獻。
白事榜式班漢逼懼觱篥長鉟暢談焯燿窗寮箠令叢然蛋粉登侑頂芽地中海氣候端審獨木船罰贖非熊兆諷多要寡攻打共婚華篇颒面器劍首進壁荊王禁罔九江市寄遺開帆黎錦臨表流湎莽瀁眉月泥灰牽制筇竹人生觀人心歸向柔美閏年山頭廷尉盛氣受累衰罷送字天顔誣控無人之境遐瞰詳博象喙翔嬉弦晦陷滅笑咧咧笑言霞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