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良幹 ”。能勝重任的賢臣。榦,桢榦。《後漢書·左雄周舉等傳論》:“ 吳祐 、 蘇章 、 種暠 、 欒巴 牧民之良幹, 龐參 、 虞詡 将帥之宏規。” 晉 葛洪 《抱樸子·擢才》:“昔以隱居求志為高士,今以山林之儒為不肖;故聖世之良榦,乃闇俗之罪人也。”《晉書·紀瞻傳》:“前輔國将軍 郗鑒 ,少立高操,體清望峻,文武之略,時之良幹。” 清 姚鼐 《詠史》:“牧民豈謂非良幹,伐畔何教震友邦。”
“良榦”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堅實的莖幹,常用于形容植物或樹木的主幹部分。例如宋代司馬光在《杏解嘲》詩中提到:“但餘良幹在,何必艷花繁”,意為隻要保留堅實的樹幹,無需追求繁花。
引申為能勝重任的賢臣或人才,強調其作為國家棟梁的品德與能力:
該詞既可描述自然界的堅實主幹,更多用于贊譽德才兼備、堪當大任的人物,常見于古代史書與文學作品。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原始文獻。
《良榦》(liáng g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事物好、美好、良好。
良榦的部首是艮(艸部),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艮部表示植物,左邊的部首象征了根部,右邊的部首表示了植物的梢枝。
良榦的總筆畫數為11畫(良為7畫,榦為4畫)。
《良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最早的形态是由一個表示"良善"的「艮」字和一個表示植物的「木」字組成。
《良榦》的繁體字是「良槁」,在繁體字中,「槁」表示枯幹、凋落的意思,與「榦」的本義略有不同。
在古代,「良榦」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在金文中,「槀」是「榦」的原始形态,表示的是樹幹上的橫欄。而在秦漢時期的篆書中,「良榦」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态。
1. 這個地方的風景非常良榦,吸引了許多遊客。
2. 他一直保持着良榦的品德,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1. 良心(liáng xīn):指人的内心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和良知的體現。
2. 完美(wán měi):表示事物達到了最好的狀态,沒有任何缺點和瑕疵。
3. 美好(měi hǎo):表示事物令人感到舒適、愉悅和美麗。
1. 善良(shàn liáng):表示人的品德端正,為人善良友善。
2. 出色(chū sè):表示事物在某個方面表現得非常好,引人注目。
3. 優秀(yōu xiù):表示人或事物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超越一般水平。
1. 惡劣(è liè):表示事物糟糕、不好,沒有任何優點和值得稱道之處。
2. 糟糕(zāo gāo):表示事物狀況不佳,有各種問題和困難。
3. 差勁(chà jìn):表示事物不好、不滿意,遠遠低于一般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