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宝石顶的意思、宝石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宝石顶的解释

用宝石制成的顶子。顶子, 清 代官员帽顶上的帽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宝石顶(bǎo shí dǐng)是清代官员礼帽顶部的宝石装饰,为区别官阶品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形制与材质严格遵循礼制,具有鲜明的等级象征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清代官员朝冠顶部的宝石饰物,以不同材质区分品级。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清代官员帽顶上的宝石顶珠,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视觉符号标识官员身份等级,属礼制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形制与等级制度

  1. 材质划分

    顶珠材质按品级由高至低依次为:

    • 一品:红宝石
    • 二品:珊瑚
    • 三品:蓝宝石
    • 四品:青金石
    • 五品:水晶
    • 六品:砗磲
    • 七品:素金
    • 八品:阴文镂花金
    • 九品:阳文镂花金

      此规制载于《清史稿·舆服志》,体现“辨等威,昭品秩”的礼法思想。

  2. 结构特征

    宝石顶由顶珠、金属托座及衔接装置构成,镶嵌于朝冠顶部的鎏金铜座上,直径约1.5-2厘米,需符合《大清会典》规定的形制标准。

三、文化象征与历史演变

  1. 礼制符号

    宝石顶与翎羽、补服共同构成清代官服等级体系,其颜色与材质成为身份的直接标识。乾隆朝《钦定礼部则例》强调“顶戴之制,国朝大典”,凸显其政治象征意义。

  2. 制度调整

    清初仅限高级官员佩戴宝石顶,雍正后逐步扩展至九品。咸丰年间因财政紧缺,部分品级曾以琉璃替代宝石,但制度框架未变。

四、文化影响

作为清代官制的典型符号,宝石顶在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常见。如《红楼梦》描述贾政“头戴簪缨银翅帽,顶缀青金石”,反映四品官身份;现代史学著作《清代官制研究》亦将其视为分析官僚体系的重要实物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清史稿·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大清会典》(乾隆朝刻本影印本)
  4. 《钦定礼部则例》(故宫博物院藏内府刻本)
  5. 《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
  6. 黄仁宇《清代官制研究》(三联书店学术文库)

网络扩展解释

“宝石顶”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区分:

一、清代官员帽饰(主流含义)

  1. 基本定义
    指清代官员帽顶的装饰物,用宝石制成。顶子是区分官员品级的标志之一,宝石顶通常高于一品官的珊瑚顶,属于“入八分”宗室王公或受特殊恩赏官员的待遇。

  2. 等级与象征

    • 官员品级:一品官用珊瑚顶,宝石顶等级更高,如亲王、郡王等宗室成员或皇帝特赐的重臣(例:傅恒曾获赏宝石顶)。
    • 配套赏赐:常与黄带、四团龙补服、双眼花翎等搭配,体现尊贵身份。

二、建筑装饰(较少见)

少数资料提及“宝石顶”用于形容建筑物顶部装饰华丽,类似宝石闪耀。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


说明:以上解释主要依据清代典章制度相关记载。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啸亭杂录》等史料来源(如)。

别人正在浏览...

闇黝伯昌搏抚伯落长不若采择沧池蚕食陈宿赤制抵近攻击帝箓恶相仪妃子丰报腹心之疾赅简耕锄怪不到过道海员含忖撼落赫诈恍怳黄龙饮壶中天地缄口见谕季弟酒劲记忆犹新开风夸特良丁嘹呖离痕马哨猛孤丁地能上能下捏把汗清商曲染霜日仄删举盛冬省诗摄悟手战水色松下尘朓朒吞啮晚爷五侯九伯骛名香涎枵骨小异携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