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雄性野鸭。头和颈部为绿色,故名。 宋 曾慥 《类说·语林》:“ 李远 为 杭州 刺史,嗜啖緑头鸭。贵客经过,无他馈餉,相厚者乃緑头鸭一对而已。” 唐 温庭筠 《常林欢歌》:“ 宜城 酒熟花覆桥,沙晴緑鸭鸣咬咬。”
(2). 唐 教坊曲名。又词牌名。亦称《多丽》、《鸭头绿》。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双调一百三十九字。前段十三句六平韵,后段十一句五平韵。 宋 苏轼 《岐亭》诗之三:“家有红颊儿,能唱《緑头鸭》。” 清 孙枝蔚 《重访李太虚宗伯于南昌》诗:“解唱《緑头鸭》,曾看红颊儿。”
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是雁形目鸭科鸟类,其名称源于雄性成鸟头部具金属光泽的翠绿色羽毛。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该词条特指我国常见的一种游禽,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态特征 雄性绿头鸭头部至颈部呈现明亮的翠绿色金属光泽,颈部基部有一圈白色领环,胸部栗褐色,尾羽末端上卷如钩。雌性通体棕褐色斑驳,喙部橙黄具黑斑,为典型的保护色。
二、生态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等湿地环境,以水生植物种子、藻类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冬季常结成大群迁徙,《中国鸟类志》记载其分布范围覆盖欧亚大陆及北美洲温带地区。
三、物种地位 绿头鸭是家鸭的原始祖先物种,据《中国动物志》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驯养该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但在我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四、文化意象 古代文献《诗经》中"凫鹥在泾"的"凫"即指绿头鸭。宋代《埤雅》记载:"鸭之可畜者,皆绿头之遗也",印证其驯化历史。现代观鸟活动中,该物种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
“緑头鸭”一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1. 成语比喻(常用义)
指外表美丽但内在空虚或品德不佳的人或事物。源自雄性绿头鸭羽毛鲜艳(头部呈金属光泽绿色),但叫声刺耳的特性,形成外表与内在的鲜明对比。常用于批评虚有其表的现象。
2. 词牌名称
唐代教坊曲名,后发展为词牌,亦称《多丽》《鸭头绿》。其格式为双调139字,前段13句六平韵,后段11句五平韵。苏轼诗中曾提及此曲目,反映其文化影响。
3. 动物学定义
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是常见大型野鸭,雄性头颈部呈亮绿色(雌性为棕褐色斑纹),为现代家鸭的主要祖先之一。栖息于湖泊、沼泽等水域,杂食性,兼具观赏与经济价值。
辨析提示:日常使用中多采用比喻义,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涉及词牌含义,而生物学场景则指向实际物种。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杯酒言欢冰清毕天参革参知阐辟丞辅成渝铁路车载镫子丰上削下风言雾语分茅锡土分区附膻鲠欷乖弛鬼鸟古气浣熊胡服骑射贱躬解民倒悬疾风骤雨井科迥路峻岫开斥坷垃来复螺纹联号令阃灵秀六洲马甲袋茂育弭乱迷途佩袋片札前登迁延时日倾家破产秋吟热力学第二定律三謡上请上下班神羊儿使拍诗吻爽风顺亲素灵听聆威风祥麟委释慰姁献丑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