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花、果的清香。 唐 薛能 《牡丹》诗之四:“浓艳冷香初盖后,好风乾雨正开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冷香传去远,静艳密还增。” 清 陈维崧 《二郎神·咏梅子》词:“筭颗颗冷香鬆脆,想尔料难胜口。”
(2).指清香的花。 唐 王建 《野菊》诗:“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宋 曾巩 《忆越中梅》诗:“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絶向谁开?” 宋 姜夔 《念奴娇》词:“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
(3).借指妇女。 清 侯方域 《梅宣城诗序》:“‘昔年别君 秦淮 楼,冷香摇落桂华秋。’冷香者,余栖 金陵 所与狭斜游者也。” 清 纳兰性德 《齐天乐·塞外七夕》词:“羈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
“冷香”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常见于诗词及文学作品中,具体释义如下:
花、果的清香
指清冷幽淡的香气,多用于形容梅花、菊花等淡雅植物的芬芳。例如:
代指清香之花
引申为散发清冷香味的花卉本身,常见于咏物诗。如宋·曾巩《忆越中梅》中“冷香幽绝向谁开”。
借喻女子
清代文人以“冷香”隐喻女性,如侯方域《梅宣城诗序》用“冷香”代指金陵结识的女子。
《红楼梦》中的“冷香丸”
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以四种白色花蕊制成,暗合其性格的冷静克制,此意象将自然冷香与人物特质结合,深化了文学象征。
诗词意象的拓展
南宋姜夔偏爱“冷香”入词,如“香冷入瑶席”通过嗅觉营造清寂意境,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与“暖香”相对,“冷香”更强调疏离、淡泊之感,常见于冬季花卉或高洁品格的隐喻。其多重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野菊》指向自然香气,而清代文本多侧重借代用法。
(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诗词解析及文学评述,完整引用可查看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