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鈷鏌 ”。即熨斗。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宜都山水记》:‘ 佷山溪 有 釜滩 、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鈷鏌。’”
钴鉧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辞书进行考释。以下从字形、本义及引申义三方面详细解析:
“钴”
从“金”部,本义指金属元素钴(cobalt),但古汉语中罕见单用。作为构词语素时,常与器物相关,如“钴鉧”指代熨斗形制。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1卷,第1233页。
“鉧”
亦从“金”,《说文解字》未录,但见于《集韵》注为“莫补切”(音mǔ),本义指锅类炊具,后引申为熨斗底部金属部件。
来源:《集韵·上声·姥韵》(中华书局,2005年影印本),第437页。
“钴鉧”在唐宋文献中特指熨斗,因其底部为金属(钴鉧)且形似小釜(鉧)。例如:
柳宗元《永州八记·钴鉧潭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若牛马之饮于溪。”
此处“钴鉧潭”以潭形如熨斗得名,印证“钴鉧”为古代熨斗的俗称。
来源:柳宗元《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79年),卷29,第763页。
山石地貌的代称
受柳宗元影响,后世文人以“钴鉧”形容底部宽平、顶部尖凸的岩石或山丘,如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钴鉧山在永州西,以形似名。”
来源:《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五》(中华书局,2005年),卷81,第3782页。
方言遗存
现代湘南方言(如永州话)仍保留“鉧”指代铁锅或金属容器,印证古义延续。
来源:《湘语方言词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5页。
“钴鉧”本为熨斗的古称,因柳宗元《钴鉧潭记》而衍生为地貌术语,兼具器物与地理的双重文化意象。其词义演变反映了汉语词汇从生活用具到文学意象的转化过程。
“钴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ǔ mǔ(部分网络资料标注为gū mǔ,但多数文献支持gǔ mǔ),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钴鉧”指熨斗,是古代对熨斗的别称。这一解释在宋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钴鉧”解释为成语,意为“坚固耐用”,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且与主流释义冲突,可能是误传或现代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地名(如“钴鉧潭”),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综合古籍记载,“钴鉧”本义为熨斗,需注意与网络上的非主流解释区分。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骖鸾录》《西溪丛语》等原始文献。
安喻百战半脱产崩骇成位崇配抽税吹噏出入生死词忏辞严谊正村色呆定打拍子冻梨对味烦请豪犀缓歌慢舞黄昏纸毁讪护疼绛脣羁贱竟夜罽衣骏发砠田空行仙敂弦廉肉陵临慢条斯理慢易冥夜女婿前晌迁祧轻言琼都奇缺湫陿折帛石矼视候诗室史无前例受讯水祥税印太空坦坦摊征讨罚跳天撅地五申三令先导相说香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