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的意思、七地的详细解释
七地的解释
佛教语。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菩萨远离三界生死烦恼,成就方便智慧,证得无相空寂。亦称已作地。相当于小乘罗汉果的阶位。见《大智度论》卷七五。《华严经·十地品》:“菩萨摩訶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时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四:“此从二地乃至七地,修道剪障,名断烦恼。”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谓七地始得无生,是时已悟理。但至于十地,金刚心现,乃证体而作佛。”参见“ 十地 ”。
词语分解
- 七的解释 七 ī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专业解析
七地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基础义项与佛教专有名词两类,以下从权威语言工具书及佛学典籍角度进行解释:
一、基础汉语释义
指七种土地类型或地理分区,属字面组合义:
- “七” 为数字,表数量;“地” 指土地、地域。
- 古文献中偶见泛指多种地貌(如《周礼·地官》划分山林、川泽等土地用途),但无固定分类体系。现代汉语极少单独使用此组合,需依具体语境理解。
二、佛教术语释义(核心义项)
“七地” 是大乘佛教菩萨修行阶位的核心概念,属“十地”体系中的第七阶段,梵语称sapta-bhūmi。其释义如下:
1. 定义与地位
- 远行地(Dūraṃgamā):菩萨经六地修行后,抵达“无相无功用行”境界,智慧功德远超世间,故称“远行”。
- 核心特征:
- 智慧深广:彻悟诸法无生灭,破除一切执着(详见《大般若经》)。
- 无功用行:无需刻意造作,自然利益众生(据《华严经·十地品》)。
- 神通自在:具足度化众生的善巧能力(见《大智度论》)。
2. 经典出处
- 《华严经》:明确将菩萨道分为十地,七地属“般若波罗蜜多”主导的修行阶段。
- 《瑜伽师地论》:阐释七地菩萨断除“细相现行障”,证得无生法忍。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强调七地菩萨护国济世的功德。
3. 修行意义
- 关键分界:七地前需精进修持,七地后任运自然,趋近佛果。
- 大乘标志:标志菩萨从“有学”进入“无学”(《成唯识论》)。
三、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七地”为佛教术语,释义引《华严经》。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详释十地修行次第,七地条目注明梵语及经典依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电子版):系统解析菩萨阶位,强调七地核心特质。
注:因佛教术语释义需严格依据经典,本文未添加外部链接,建议查阅上述工具书或权威佛学数据库(如CBETA电子佛典集成)获取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七地”是佛教术语,属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十地”中的第七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概念
“七地”全称远行地,指菩萨修行至此阶位时,已彻底远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死烦恼,证得无相空寂的智慧,并具备“方便智”以普度众生。
二、核心特点
- 智慧成就
通过六地修行积累,七地菩萨获得深奥的智慧与禅定,能同时运用“方便”与“般若”两种智慧,突破对“有相”与“无相”的执着。
- 脱离轮回
达到此阶位者已断除一切烦恼根源,不再受轮回束缚,相当于小乘佛教中罗汉果位的成就。
三、经典出处
《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与《华严经·十地品》均记载了七地的修行境界,强调其“深智慧定心”的特征,标志着菩萨从“自度”转向“度他”的关键阶段。
四、修行意义
七地被视为菩萨道的重要分水岭,此后修行者将进入更高阶的“不动地”(八地),逐步圆满佛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十地体系或具体经典引文,可查阅《华严经》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耶半径本要蹭坐成化乘且侈骄村顽大败倒植达越坻堮度词独造发生风烽火楼望佛现鸟负恩耕地过谒黑司命恒山圜好浣花溪辉容酱瓜儿节召锦纶惧慑孔门帘布连石零工昤昤麦粞包蛮徭没幸冥遯僻巷曝背清溷去邪归正攘攫绕梁之音任重至远诗乘石梅十言之教受律黍饴司明童子试徍徥纬途温车污附鰕狗黠惠暇景谢豹